蔣璽說:「只緣身在此山中,我跟山有緣,出生於文山,現在住在大山村。」
與蔣璽有緣的山,不只大山村,還有整片烏蒙山。紮根昭通10年來,最忙的時候,蔣璽一年的車輛行駛裡程數有10萬多公裡,2012年至今,他的駕駛員已經換了3個。
蔣璽出生於1976年6月,1996年畢業於雲南建築技工學校,就職於省建三公司,歷任公司團委副書記、團委書記、第五工程處黨支部書記。
2011年,綏江移民工程啟動建設。作為集團昭通移民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蔣璽全力做好協調服務工作,領著參建人員跑工地、找住處,把集團15家參建單位在綏江安頓下來。統一的標識標牌、統一的工作服……事關集團品牌形象,蔣璽每一樣都要親自落實到位。集團下發的「新時代亮劍精神」,他數晚連夜宣貫到每個工地。
移民搬遷項目涉及面廣,蔣璽把參與協調工作放在白天開展,晚上則用來跑工地、寫材料。2012年春節過後沒多久,妻子王麗英直接把電話打到指揮部,「投訴」蔣璽一連4個月沒有回家,在指揮長陳祖軍的耐心解釋下,情緒才安撫了下來。此時的蔣璽,正一頭埋在綏江移民工程建設中。
2012年,蔣璽調任城鄉投公司,協助分管昭通保障房及昭通市場開拓工作。他給自己有著明確的定位:「就像是集團派駐昭通的使者,我就是帶著使命和責任而來的。」昭通2011、2012、2013年保障房項目共42940套,蔣璽不分白天黑夜奔波在一區七縣,一方面深入項目,參與現場踏勘、選址、徵地拆遷等工作,一方面積極辦理項目融資要件。最終,在後期開工建設的2011年保障房項目實現了與全省保障房同步進行。
「雲南建工集團蔣璽,向您報到!」2014年8月3日晚,一個響亮堅定的聲音在魯甸龍頭山吹響了集團全力參與抗震救災的號角。
地震後,蔣璽第一時間請示集團領導,在收到陳文山董事長「緊密配合、積極協調、做好服務」的指示後,迅速聯繫昭通市、魯甸縣、永善縣領導,火速集結集團幹部職工從小寨冒雨徒步趕赴龍頭山。
蔣璽和同事們2014年在龍頭山,照片背景為震後的龍頭山災區
8月4日一早,集團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蔣璽被任命為副指揮長。搶通道路、處理山體垮塌、搭設帳篷、安裝水管、清運垃圾……整個8月,蔣璽堅守在龍頭山,20多天沒有洗過澡。
集團抗震救災指揮部駐紮在龍泉中學二樓兩間宿舍,蔣璽和同宿舍的3位「戰友」體重均在90公斤以上,晚上鼾聲如雷,一次遭遇餘震,蔣璽曾因狼狽奔逃,丟失了眼鏡。災區物資緊缺,飲水困難,生活條件極差,米飯加辣椒麵已十分難得。「進去的第三天,李校長得知大家都沒有吃晚飯,悄悄煮了一鍋包穀,包著殼煮的,用一個化肥口袋裝了紮起口,給我們送過來。」這一頓包穀成為蔣璽記憶中難忘的味道。
災後重建,蔣璽和同事們僅用20餘天的時間在災區完成了18餘萬平米過渡安置板房的生產、運輸和搭建任務。「雲南建工集團過渡安置房的建成,恢復了災區黨政機關正常辦公和群眾的生產、生活秩序。」時任昭通市委一位主要領導表示。2015年,高原鐵軍再次刷新速度,恢復重建指揮部用不到100天的時間全面完成魯甸龍頭山民房恢復重建項目,確保所有受災群眾在春節前入住新房。
2016年,集團駐昭通辦事處成立,蔣璽任辦事處主任。10年的昭通經歷,蔣璽坦言:「收穫很多,委屈很多。但是,『昭通市場輸不得、丟不起』的警訓時刻縈繞耳旁,信念從未動搖。」
從綏江移民工程,到保障房、棚戶區,到彝良、魯甸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再到易地扶貧搬遷、白鶴灘移民安置項目,蔣璽認為:「地方黨委政府從持懷疑態度到積極尋求合作,離不開我們的綏江精神和龍頭山精神,離不開集團的堅強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