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的歐洲網站3日刊登的評論指出,在起初美國和澳洲率先發難,英國、印度和加拿大隨後跟上後,唯獨德國宛如局外人。然而,近來德國的反中情緒已成形,總理默克爾明年秋天一卸任,親中政策將出現劇變。(這一點從德國上周五突然宣布中止與HK的引渡協議就可窺見一斑)
文中指出,過去1年來,德國不同政治光譜的人士,對中國的看法逐漸強硬,明秋梅克爾卸任、執政聯盟重組後,反中立場儼然無法避免。與梅克爾所屬的保守執政聯盟立場一致的國會下議院聯邦議院(Bundestag)一名官員直言:「梅克爾走後,你很快就會看到轉變,且可能會非常全面。」
德國產業界一名大老認同上述觀點,指儘管企業不斷遊說政府保持兩國和諧,但政壇和社會輿論的反中情緒,已沒有人可以阻擋,「這股趨勢是單向的,一路往對中強硬前進。」
默克爾強調對話、避免對立,並視德企利益為優先的對中策略,已出現眾多裂痕。雖然梅克爾仍希望向外界展示,中國可以做為歐洲夥伴,而非僅是競爭者和制度對手,但梅克爾的歐中投資、氣候政策、非洲發展等希望逐一落空,現在連中方與歐盟領袖9月中旬在萊比錫的峰會,也無限期延期。
目前就連內閣及聯邦議院的廣大聯盟,也拒絕聽從默克爾,包括同屬基民黨(CDU)的外交委員會主席洛特根(Norbert Röttgen)為首的議員,以及共同執政的社會民主黨(SPD),還有綠黨議員。據悉,這個跨黨派的反中聯盟有把握今年再給梅克爾一記重擊,阻撓其允許華為參與德國5G建設的計劃。
隨著英、法、意和大部分東歐和北歐國家準備剔除華為,一直強調歐洲必須在5G建設上立場一致的梅克爾,也很難把德國帶往不同方向。此外,一旦川普在11月大選中敗北,由拜登執掌美國政府,對默克爾也更加不利,因為拜登已暗示,他準備在對華政策上與所有盟邦合作,屆時德國將很難自作主張。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地方是,明秋的國會大選後,近年對中態度最兇悍的綠黨,有很大機會加入執政聯盟。綠黨向來主張人權外交,與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德國汽車業也關係冷淡。綠黨成為執政一員後,勢必會把德中經濟利益的順序更往後推。
儘管這並不意味著柏林的政客們會突然變得像華盛頓的鷹派同僚一樣。但這確實意味著,從長遠來看,它們在制定對華政策時,將被迫將更廣泛的戰略考慮置於產業利益之上。
在「五眼聯盟" 為首的西方諸國以及印度近期都對華表現出高調、強硬的行動後,在歐盟中堪稱對華關係"中流砥柱」的德國更顯得彌足珍貴。然而就外媒的分析來看, 已經在暗潮湧動的德國, 在默克爾下臺後對華關係極有可能迎來巨變。
當然,哪怕德國出現這篇報導預料的局面,我們也不會坐視被「反華聯盟」圍堵,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針對美國這段時間"興風作浪"時所說, 「那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