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特別黨代會近日選出新一任主席,北威州州長拉舍特在最後一刻微妙勝出。後默克爾時代,曙光初現。
基民盟黨主席一職格外引人矚目,因為按正常情況,主席是第一順位總理候選人,基民盟作為德國第一大黨,聯邦大選穩操勝券。誰出任黨主席,離總理權杖便只有一步之遙,此人脾氣秉性、文化喜好、政治傾向,不僅決定該黨命運,同樣將影響德國政策走向,塑造國際政治格局。
北威州州長拉舍特(中)
3名候選人中,羅特根是代表年輕一代的激進改革派,主張給基民盟注入新鮮血液,使該黨年輕化現代化,成為「未來政黨」。默茨是保守的反對派,對默克爾政策多持批評。拉舍特是溫和的中間派,希望全黨精誠團結,政策上繼承默克爾的衣缽,主張走中間路線。
拉舍特在最後一刻勝出,結果雖出人意料,卻合乎情理。畢竟9月份就要舉行聯邦大選,對基民盟來說,當前最重要的,不是誰做黨主席,而是誰能帶來最好的大選結果。選擇拉舍特,求穩是最大考量。
首先,默克爾連任基民盟主席18年,任德國總理16年,是繼科爾之後的又一位鐵腕人物,給德國政壇深深打上了「默克爾印記」。無論改革派還是反對派,體現的都是對默克爾的不滿,目的都是要「去默克爾化」,從德國長遠發展來看也許勢在必行,但在目前的基民盟黨內和德國選民中,都很難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拉舍特接任黨主席,可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和連貫性,從近期來看,對穩定黨內有好處,對穩贏大選有利。
其次,根據年初的民意調查結果,聯盟黨(基民盟和基社盟)支持率為37%,在所有黨派中一枝獨秀。位於第二位的綠黨支持率為20%,社民黨支持率只有15%。不過,聯盟黨雖勝券在握,但是否一定能上臺執政,卻並非板上釘釘。
巴伐利亞州州長索德爾(右)
第三,對於誰是最佳總理候選人的問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23%支持默茨,11%支持羅特根,拉舍特最低,只有8%。人氣最高的另有他人,是聯盟黨中的小夥伴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索德爾,支持率高達40%。
索德爾雖對出任總理候選人一事猶抱琵琶半遮面,但在去年9月,雖然疫情嚴重,默克爾高調訪問巴伐利亞時,索德爾以最高規格接待,媒體戲稱是「王子」對「女皇」的禮遇,似乎在昭告天下,默克爾已確立索德爾為「太子」。
拉舍特和默克爾
拉舍特當選基民盟主席,媒體稱之為「默克爾的勝利」。觀察家認為,「默克爾的勝利」其含義不僅僅只是默克爾的綱領可得以繼承,還在於默克爾欽定的「太子」離上位更近了一步。拉舍特當選,增加了索德爾出任總理候選人的可能性。
一方面,默茨在競選演說中以極其強硬的態度表明,讓權給基社盟絕不可能。而拉舍特強調團結,可視接下來的支持度,或按常理出任總理候選人,或以大局為重,把總理候選人讓渡給索德爾,保留了更大靈活性;第二,聯盟黨勝選沒有懸念,但能與誰組閣卻仍不明朗。
非新聞圖
拉舍特接掌基民盟,無論將來是否出任總理,還是把總理候選人讓渡給索德爾,只要聯盟黨繼續在臺上,默克爾政策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延續,德國對歐洲和國際問題的看法不會有很大改變,對中德關係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德國沒了默克爾式的強權人物,在歐洲和國際舞臺上,也許將不得不把更多的話語權讓給法國。
【文章來源:道德經(German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