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
電梯吃人」事件後,為了防止被電梯卷,網友們曬出以各種奇怪的姿勢坐手扶電梯,「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考驗柔韌性的時候到了!
摩擦,摩擦,在電梯的地上摩擦
蓋世武功誕生,看我的「兩腳蹬」
叫你不要走邊邊,我偏要走邊邊
預備,走!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感覺?其實,這種情況多半是不知不覺得了這種病了!
手扶梯這一日常生活中經常乘坐的工具,沒想到竟成為「殺人工具」,「吞人」不眨眼,讓網友心中也產生了恐懼情緒。在網友在微博上說道,「今天看見幾個人上電梯的時候,行至最後一個臺階都會加大步伐跨過擋板,想必都是受『吃人電梯』事故的影響而產生的後遺症吧!」,「我有坐電梯恐懼症了,電梯稍微暫停一下,我都會腦補無數個可怕場景。」
「電梯吞人事件後,上電梯的人變成了這樣。」昨天,微博上也出現了好多乘坐電梯的「正確」姿勢,整個人橫躺在電梯手扶欄杆上,拿個傘試探擋板是否結實後再上電梯,雙手和雙腳都放在手扶欄杆上……大家用實際行動紛紛表示對電梯安全的質疑。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教授介紹道,「電梯吃人」事件本身有種緊張恐懼的氛圍,但是經過媒體高強度的反覆渲染,讓公眾內心會產生一種「電鋸驚魂」的恐怖色彩,再加上網絡上你一言他一語的評論,以一種反覆的心理暗示的形式,讓事件的影響擴大化。
南京市第一醫院心理諮詢科王軍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網友們自己拍攝的「正確」乘坐手扶梯的視頻中,也有一些是搞笑的成分,不過這反應了大家對於電梯事件的心態不一。「相反,也有人拍攝了如何安全使用電梯的視頻,這就很好,是一種積極應對的心態,給市民一個正確的示範、學習的機會,今後萬一遇到突然狀況有能力及時應對處理。」
袁勇貴主任指出,最近的公共安全事件,容易誘發公眾廣泛性焦慮,這些影響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會逐漸消失,但是小部分情緒敏感、心理耐受力比較弱的人,就可能產生焦慮。但是這些恐慌、焦慮主要是一過性的,一般不會長時間的存在的,這主要是由於個人的認知造成的。隨著事件的淡出,恐慌也就會慢慢消息。需要指出的,一般情況下電梯還是比較安全的,「電梯吃人」事件的發生機率還是很小的,不需要過度的恐懼。
袁勇貴說,由於手扶梯產生恐懼遇到的不是很多,但是對於直梯有恐慌情緒確實大有人在。有一種叫做「幽閉恐懼症」的疾病,對於直梯一般都是敬而遠之的。他曾經遇到有一位患者,由於在幾年前,曾經被關在電梯裡幾分鐘,至此之後,就再也不敢坐電梯了。每次坐電梯,如果是一個人坐電梯就會覺得如果自己再被關在電梯裡,沒有人救她怎麼辦;如果是很多人乘坐電梯,又會覺得胸悶氣短喘不過氣來。袁主任指出,病人產生這種心理反應,其實跟本身敏感、內向的個性有一定的關係。
袁勇貴教授介紹說,對於乘坐電梯的恐懼,並不能算是恐懼症或焦慮症。只有連續發生6個月以上,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才是恐懼症或者焦慮症。一旦狀況持續,不能緩解,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這就需要到醫院看心理科醫生,進行系統的治療。
南京市第一醫院心理科諮詢科王軍副主醫師說,對於恐懼症的治療,目前的心理療法主要有兩種,最常用的就是系統脫敏法,這是目前治療恐懼症最安全而有效的行為治療方法,主要是由醫生設定「階梯」性恐懼值,並讓患者循序漸進地暴露於引起恐懼的事物之前或場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對刺激的恐懼程度逐漸降低,最終達到症狀完全消失。這種方法較為緩和,容易為患者接受。
還有一種叫滿灌法,但這是一種驟進型的行為治療方法,將患者驟然置於恐懼事物之前或場所之中,採用想像的方式,或把患者直接帶入他最害怕的情境。鼓勵患者想像最使他恐懼的場面;或者心理醫生在旁邊反覆地、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述他最感恐懼情境中的細節;或者使用錄像、幻燈片放映最使患者恐懼的情景,以加深患者的焦慮程度,同時不允許患者採取閉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為。「當然,滿灌法我們是不提倡的,也不適用於一般患者。」
來源:揚子晚報 微信號:yzwb20102806
(已獲授權發布)
via 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