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美國《時代》周刊編輯 Micheal Elliott 的一篇長文《A Tale of Three Cities》(譯文:《三城記》)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名詞: 「Ny·lon·kong」 (譯文:「紐倫港」),來作為全球化的典範。
《時代》周刊給 「Ny·lon·kong(紐倫港)」 這個新詞的闡釋是:紐約、倫敦和香港這三座城市因相通的經濟文化而互相聯繫,不僅成為體現全球化的典範,而且也解釋了全球化的原因。這三座城市「意外地」構建起一個能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金融網,因而,「理解『紐倫港』,你就能理解我們這個時代。」
紐約
倫敦
香港
如何理解「紐倫港」?這是一個必須用心的體會的過程。我有幸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學習了攝影。把握住了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世間繁華。下面,請允許我用近幾年間在世界各地拍攝的照片,帶大家來一場視覺旅行吧!
東京
(個人感覺是除紐約外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
大阪
(蟹道樂)
京都
(女生一定要穿和服拍照!並且要找個會攝影的男票!)
首爾
(烤肉還是挺好吃的!)
釜山
(海鮮!)
以都市圈的繁華程度,歐洲的城市完全不是現代化亞洲和北美洲的對手。歐洲的城市包括倫敦,都很少有摩天大樓,整體呈現扁平化。但歐洲的城市擁有相當的歷史淵源,別具一番風味,文化底蘊很深
巴黎
(正宗的馬卡龍真的沒那麼甜!)
羅馬
(鬥獸場外面看看就好)
佛羅倫斯
(很有藝術氣息的城市)
阿姆斯特丹
(紅燈區)
都柏林
(曾經最想呆的一個城市)
維也納
(金色大廳其實挺偏僻的)
柏林
(Cheap but Sexy)
梵蒂岡
(人生最開心的就是生日偶遇教宗)
威尼斯
(情侶必須來一趟威尼斯,真的美!)
米蘭
(買!買!買!)
慕尼黑
(鹹豬腳挺好吃的!還有啤酒)
曼切斯特
(還能說什麼?看球!)
卡迪夫
(我居然去了2次...)
伯明罕
(中餐館挺好吃)
布裡斯託
(熱氣球節!)
愛丁堡
(英國最美的城市之一)
貝爾法斯特
(呆了2年的地方,巨人之路)
薩爾茨堡
(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童話般的世界)
伊斯坦堡
(人生必去的一個城市,感受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衝突!)
卡帕多起亞
(肯定還會再去的地方,沒坐成熱氣球總有遺憾!)
清邁
(TUTU車!)
未完,待續
。
。
。
說一句老套的話,世界這麼大,為什麼不去看一看?
曼谷
(不僅僅有人妖!還有冬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