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晚19時41分,海南文昌發射場,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順利發射升空,它將與天宮二號對接並送去6噸重的補給。昨晚,飛船升空時間與一天前對外公布的一分鐘不差,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零窗口」;升空過程的直播顯示了中國航天人的自信和實力。
外媒紛紛表示,這是中國太空載人航天項目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是中國建造永久空間站雄心的一部分,也是裡程碑。
美國《太空日報》稱,近年來中國所有的載人發射任務都圍繞著一個長期目標:建立自己的永久性空間站,「不久的將來,這個空間站將飛過美國上空」。
印度航天專家娜拉塔·哥絲瓦米20日撰文稱,西方學者總是從太空競賽的角度理解中國的太空計劃,但中國並非將它當成徵服和炫耀的舞臺,而是將太空視為通過進駐與開發資源,成為生活、工作和創造財富的地方。
澳大利亞太空專家莫裡斯·瓊斯20日也對香港《南華早報》說,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是中國的一項「偉大成就」。他說,「只有中國、歐洲和俄羅斯研發了能夠對空間站進行燃料補給的貨運飛船。美國都沒做到。」
美國《太空日報》稱,也許有觀察人士認為,發射貨運飛船似乎沒什麼稀奇。這種看法大錯特錯,因為這是中國開啟最偉大空間計劃的最後一步。中國一直在反覆進行交會對接試驗,為在人類載人航天史上站穩腳跟穩紮穩打,在一個個任務欄邊上的方框裡打鉤,而天舟一號「是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清單的收官之戰」。
英國《金融時報》20日稱,儘管中國對航天的投入已經不少,與美國相比還是相形見絀,但如果建成空間站,將是中國太空項目的一個「加冕時刻」。到2028年國際空間站服役期滿後,中國的空間站將「獨一無二」。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表示,「中國的空間站建成後,如果美俄需要進行空間研究,屆時我們可以說,不好意思,你得和中國聯繫,和我們合作。」報導稱,中國的空間項目「複製了美俄」,但其快速發展的技術讓地區鄰國豔羨,「特別是被中國甩出幾條街的印度」。
據美國「太空飛行網」稱,中國計劃在2018年前後,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隨後發射兩個實驗艙與天和一號交會對接。天舟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航天員和飛船將頻繁造訪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
印度新德裡電視臺稱,天舟一號發射標誌著中國向2022年建立永久空間站的目標又進一步。儘管如此,中國在太空技術上依舊落後於美俄。而美國國防部認為,中國不斷增強太空能力是為了「在危機發生時阻止別國使用太空資產」。
美聯社20日稱,中國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之外,主要是因為美國法律規定,禁止與中國進行此類合作以及對「中國太空項目與軍方關係密切」的擔憂。中國現在正將其太空計劃國際化,為有意參加天宮二號任務的國家提供資金支持。
文章稱,自從2003年首次實現載人航天之後,中國已完成一系列太空任務,包括太空行走以及發射月球探測車。此外,中國計劃於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實施世界首次到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2020年左右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實施月球背面採樣任務。
「為什麼中國的新貨運飛船如此重要?」印度防務與分析研究所研究員哥絲瓦米20日在日本《外交學者》撰文稱,中國的太空計劃與國家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彼此相關。它不是為了得到國際聲望,而是逐步累積實力,以獲取空間資源。
她認為,中國已經接近獲得一種重要能力,即在太空保持長期有人的狀態,並打造出空間資源的供應鏈。哥絲瓦米說,西方錯誤地想像了一場太空競賽,同時又錯過了太空的「淘金熱」。而中國未來或許能從小行星、月球等獲得所需的再生能源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