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讀賣新聞》24日刊登一篇題為《印度對構建對華包圍圈猶豫不決》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
意在強化海洋安保的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四國合作框架中,日美澳三國與印度的差異非常明顯。印度基於不結盟的傳統,倡導全方位外交,因此討厭這一框架作為對華包圍圈的定位。美國拜登政府為實現四國首腦會談而進行的磋商能否成功,似乎將受到印度態度的微妙影響。
日美澳印四國合作框架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07年提出的,美國川普政府上臺以後,則在日美的主導下得到推進。拜登政府也沿襲了四國合作路線,希望實現四國首腦會談。
四國外長會議
在拜登政府上臺後舉行的首次四國外長視頻會議後,各國所發表的聲明體現出彼此間對華態度的差異。日美圍繞著針對中國的「印太構想」,宣布將在四國框架內「加強合作」。但印度使用的措辭只是「交換了意見」。
美國希望藉助外長會談實現首次四國首腦會談,但各方未能達成共識。有關人士說,「這是因為顧及到印度」。印度外交部相關人士透露,印度「對參加外長會談本身都猶豫再三」。
原因是印度希望緩和與中國的矛盾。中國和印度自去年以來發生對峙,美國方面就舉行四國外長會議一事徵求印度意見時,正值中印為撤軍進行的談判大致結束之時。
全方位外交
印度採取上述對華態度的原因是其歷來奉行不依附於大國的外交戰略。在美蘇冷戰時代,印度就作為不結盟國家的領袖展示著影響力。
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2004年至2014年在職)把「戰略自主性」作為外交的主要理念。這是2007年美印核能協定達成之際提出的,意在向國會強調不依賴美國的態度。
其後莫迪也沿襲了這一外交理念。2018年他在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時談到了戰略自主性,稱「印度沒有把印太地區視為特定會員俱樂部」,強調不會排斥某個國家。可以說莫迪政府在保持戰略自主性的同時,將其發展到了與各國保持接觸的「全方位外交」。
營造互信關係
日美澳需要考慮到印度對中國的顧慮,在安保領域以外也推進合作,基於長遠視角謀求建立跟印度的互信。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萊斯9日表示,新冠疫情防控對策和氣候變化問題也將被納入四國合作框架內。
日本政府有關人士指出:「四國合作不是同盟。不把焦點放在差異上,而從能夠達成一致的事務上開展合作即可。」
熱點視頻推薦
👇
微信審核 | 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