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
2011-2020
☛ 以下請橫屏閱覽 ⤴︎
16歲離鄉求學,後混跡於滬上十數載,2016年回歸浙東。
在寧波市裡,離鄉近了,故閒暇時常回象山鄉下看看。吾鄉近二十幾年變化巨大,那山海間點點小景,仍吸引著歸鄉的遊子悠遊其間。年少時的很多海灘,成了都市人的後花園,吾鄉八百裏海岸線,仍有自我撒野之地。
編後記
返鄉之後的觀看,毫無疑問會帶上你過去的痕跡,沒有關係。但我們,或可換個角度來觀看眼前遇到的風景,就像羅蘭∙巴特說的:「面對某些照片,我希望自己是野蠻人,沒有文化。」(羅蘭∙巴特(1915-1980)《明室》,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頁10)
當我們最有創造力的一段時間,離開故鄉,再一次次地無數次與故鄉發生著連接,直至終老死去。我們與故鄉的連接多乎是精神性層面——我們不得不從現實處境出發——當你在現實處境中,對於精神性的領地,還希望去不斷地拓,那麼你將是佩索阿的同行者:「我一寸一寸地徵服了與生俱來的精神領域。我一點一點地開墾著將我困住的沼澤。我無窮無盡地裂變自己,但我不得不用鑷子把我從自我中夾出來。」(費爾南多∙佩索阿(1888-1935)《不安之書》,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頁19)
「曾經,我和許多事情糾纏在一起,我會突然想起五十件事情,而不是一件。深海的暗湧把我推出水面,就像聖經中說的那樣,夾裹著海底的一切」,「我最重要的事情是生活在自己的當下。我不認為我的當下會比別人的更快,但它更符合我的興趣。我的當下取消了時間,我可以與德拉克洛瓦與波德萊爾交談。」(讓∙科克託(1889-1963)《存在之難》,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181)故鄉的場景、你的場景,它們之間可以發生怎樣的事情?
應永會,來自浙東象山海島的艸,自由平面設計工作者、野生獨立字體工作者。現生活工作於寧波。
本篇出品:theCreator,©作者,theCreator,2020;
發布前經作者審校,由theCreator編輯、排版並發布。
theCreator [名字可點擊]
專題
大地影像 | 土地漫遊 | 食物方言 | 藝遊尋脈_
• 更像文化 | theCreator
• 出品人/主編:http | thisishttp@foxmail.com;16602807079(WeChat)
/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