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常德市環境空氣品質預報預警業務管理平臺上顯示,武陵區空氣監測小微站數據中,臭氧這項指標偏高。
預警信息發出後,第三方公司的巡查人員前往武陵區,對該區內噴漆行業進行巡查。巡查中發現,有企業露天噴漆作業,環保設施不達標。
現場巡查情況被發送至常德市藍天保衛戰攻堅調度群,武陵區工業園管委會馬上約談大力機械、正達車廂兩家企業,要求立即整改。
這樣一套流程,已成為常德市藍天保衛戰的日常。通過小微站監測、管理平臺預警、第三方巡查等手段,空氣汙染物從「摸不著」變為「抓得住」。
在常德市柳葉湖區管委會大樓樓頂,記者一探小微站真容。這個白色圓筒狀「小傢伙」,立於屋頂圍欄上,目測僅三四十釐米高。百葉狀的結構,讓空氣在流過時,留下「痕跡」。
▲各大媒體記者現場見證小微站點運行狀況
常德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科工作人員介紹,小微站設備內有2套系統,通過雷射散射粒子計數,計算出PM2.5、PM10的含量;通過電化學法,測試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4種汙染物含量。這些數據再通過內置的小晶片,傳輸到後臺。
常德市城區原本有5個國控空氣監測站點,今年1月起,常德市生態環境局委託專業公司,在此基礎上再布設了50個空氣監測微站。
「在城區每個街道(鄉鎮)以及湖南華電常德發電有限公司等6家重點企業進行布設,實現了加密網格化監管。」常德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萬勇介紹,平臺數據超標則報警,可以及時處理汙染事件。
如果把大氣汙染物比作「罪犯」,預警管理平臺如同「報警器」,報警後最終還需要有人去將它們「逮起來」。
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常德市生態環境局招標採購2家環保公司的巡查服務。每天,第三方巡查公司的6名專職巡查工作人員都會在城區開展巡查。
▲大氣巡查人員正在檢查郞州北路加油站
油氣回收運行情況
1年多來,第三方巡查在市城區共發現3404個問題,有的問題在現場進行宣傳勸阻,有的問題拍照取證後上傳微信工作群並交辦給相關部門、區縣來督促企業落實整改。「分管副市長就在微信群裡,有的問題他會直接過問、督辦。」萬勇說。
記者了解到,常德市的大氣「底子」並不好,而且地處湘北,屬於大氣傳輸通道城市,2016年曾在全省14個市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墊底。
探索建立24小時科學防控機制後,空氣品質明顯好轉。2018年,市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82.5%,躍居全省第七位。剛剛過去的6月份,常德市空氣優良天數有27天,空氣優良率達到90%,同比提高了6.6個百分點。
(湖南日報 7月21日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