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樹萬樹梨花開
其實,配方都是尋常物事,大差不差。有廠家乾脆採取一直沿用多年的傳統無敵配方——「生理鹽水」,為之作出了極簡的詮釋。保存液價格,早已經「飛流直下三千尺」,甚至是「貼地飛行」了。
所以,這不是問題。
多麼想念那個鹽價如金的年代!
我們往往關注核酸降解,但這可能是一個偽命題或者偽需求。現如今,發熱門診要求6小時甚至4小時出檢測結果,核酸幾乎連自殺的時間都沒有。即便「願檢盡檢」的樣本,24小時之內也降解不到哪裡去。而真的要長期保存,凍起來是唯一可靠的辦法。3. 壞不壞?
保存液存放一段時間後,容易腐敗壞掉。清亮的保存液變渾、長黴、長菌,晚節不保,令人唏噓。而且,巴菲特說,如果在廚房裡裡發現了一隻蟑螂,那麼絕對不可能只有一隻蟑螂。長出菌的還算好,知道不能用。那些已經汙染卻還將長未長的,躲在哪個盒子裡邊,用在哪個患者身上,對結果產生什麼影響,就天知地知了。
防止汙染,無疑是生產、品控過程的不小挑戰。當然,也並不難處理,潔淨車間、添加抗生素等舉措,都能夠從容應對。有些保存液,打開箱子或盒子一看,管子漏液了。管壁上「垂涎欲滴」,紙箱上「劣跡斑斑」,沾得手上、臺上、儀器上等等到處都是,有些看的見、有些看不見,實驗環境很容易受汙染。箱子運輸過程,野蠻裝卸或者受航空運輸的負壓影響,就容易發生滲漏,整盒整箱都得報廢。國內還好,到了國外,退單、退貨、中止合約,非常棘手。但也有辦法。只要在管身和管蓋的材質遴選、結構設計、製造工藝等方面下點功夫,做好負壓測試 ——漏了一管,殃及一箱,連帶實驗室汙染
5. 真正的問題?
毛主席早就教導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於是,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走訪了幾十家採樣窗口和實驗室的一線操作人員,發現大家最痛苦的事情,居然是—— 擰 蓋。
通常,管蓋擰到一定位置就緊了。但再用力,會緊一點,再加力,又會緊一點。而每個人手感、力氣都不一樣,怎樣的緊才算夠?擰到哪兒才到頭?沒個準數。生產人員由於怕漏,只能往死裡擰。但採樣人員,旋開就很費力。採好樣,同樣怕漏,也得死命擰緊。這還沒完,到了PCR實驗室,操作人員也要這樣重複一遍。一天幾百上千管操作下來,天天如此。手起泡、泡破皮、皮結繭,箇中辛苦有誰知?有人開玩笑說,自己兩根手指上隆起的厚繭,指不定哪天會飛出一對蝴蝶來——拇指梁山伯,食指祝英臺。
. . . . . . . . . . . . . . . . . . .試用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