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錢江晚報報導,說起大學捐款,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富豪們的事。這一方面和社會慣性思維有關,一方面也和媒體經常報導某某校友為母校捐款上億元之類的新聞有關,普通人看多了,就會覺得給高校捐款,跟自己沒啥關係。
馬雲向杭州師範大學捐款1億元設專項教育基金
上億元的捐款看多了,給大學捐款似乎就成了離普通人很遙遠的事情。以致於2016年雷軍給母校武漢大學捐款99999999元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問,幹嘛不多捐1元錢,湊成一個億?
難道,一個億成了給大學捐款的標配了?當時雷軍就表示,自己是故意的,就是想說,給大學捐款不是攀比。
此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錢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校捐款的問題,歸根到底三個方面:誰來捐,如何捐,怎麼花。
問題一:誰來捐
熊丙奇表示,目前國內高校捐款主要還是以少數精英校友為主,通俗點說就是富豪校友,普通校友的捐款很少。
他說,比例懸殊當然也有辦學體制等原因,但是讓更多的普通校友捐款而不僅僅依賴某位富豪的捐贈,應該是今後國內高校捐款的方向。
問題二:如何捐
長期以來,國內的高校基本都是依靠政府撥款來辦學,對於社會捐贈並不太重視。
近年,很多高校對於捐贈的配套工作日漸成熟,各種學校的基金會也陸續成立。同時,藉助日益便捷的網際網路,捐款變得更加方便。
熊丙奇建議,國內高校應該主動改變籌款的思路,不要一味等待土豪校友大額捐款,而應擴大普通校友的常態化捐款。
問題三:怎麼花
隨著高校捐款的增多,近年來,使用是否透明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錢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一般大額的捐款,捐贈人都會通過協議指定用途。比如是發獎學金、建教學樓還是投入科研領域。
一些沒有協議規定用途的捐款,其最終流向和用途,有時是筆糊塗帳。
熊丙奇表示,高校捐款的透明化也有助於對捐款者的監督,這幾年,分期捐款已經成為大額捐款的主流,一般都是分10年捐款。「第一年捐了,大肆報導,接下去幾年呢,會不會中斷變成假捐,這都需要給公眾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