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周以來,國內疫情得到顯著緩解,海外疫情卻不斷告急,各國緊鑼密鼓都在忙活著,唯有英國的「佛系」防疫操作讓人大呼看不懂。
前腳剛發表聲明「英國做最壞打算,將在海德公園建立臨時太平間」,後腳就閃電推出「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要讓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herd immunity,同時要大家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
然而才過了三天,首相就又火速宣布新政策,要求民眾居家隔離14天,避免大規模聚會。這一波操作下來,遠在大洋彼岸的我們也不禁為英國人民捏了把汗:英國人民太難了!
我們先來拆解一下herd immunity這個詞。
首先,herd是一個名詞,最初特指「一群有蹄的哺乳動物」,例如:a herd of cows/deer/elephants一群牛/鹿/象。後來herd引申到人身上,含有一絲貶義的意味,指「有共同特徵的一群人」。
在金融學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herd behaviour「羊群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
而immunity「免疫力」,則來自它的形容詞形式immune「對.免疫」。
例如:Adults are often immune to this disease. 成人通常對這種病有免疫力。或者:We are immune to advertising. 我們對廣告免疫。
以及我們最關心的,immune system 「免疫系統」。當我們說起免疫力的時候,還可以這麼用:Exercise will boost your immunity.運動能增強你的免疫力。
那麼,英國最早提出的這個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有用嗎?3月15日,哈佛大學傳染病進化和流行病學教授William Hanage 在英國《衛報》發表了文章,質疑英國政府的做法。
Hanage表示,「這真是諷刺……我們的確說過,疫苗會產生群體免疫,但新冠病毒不是疫苗,而是一場真正的大流行。很多人會生病,還有很多人會死亡。」
此前,《柳葉刀》主編Richard Horton連續發了多條消息,抨擊英國政府。還有一些英國學者和專家向政府發出公開信表示,「群體免疫」是「拿生命冒險」。
為什麼英國推出「herd immunity」會招來罵聲一片呢?
今天常爸順便也來趁著「英語地道說」這個欄目和大家聊聊「herd immunity」的前世今生。
其實,"herd immunity"最初是為了號召父母積極給孩子打疫苗而提出的。
(圖源: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網站)
2016年,牛津大學疫苗組發布了《Herd Immunity: How does it work?》(群體免疫:它是如何起作用的?)其中提到了「Herd Immunity」的原理:
接種疫苗後,通過阻止導致感染的病菌在人群之間傳播來保護人群不受疾病的感染。這樣,即使是不能接種疫苗的人也可以得到保護。
如圖所示,上下兩組分別是未接受疫苗和接受疫苗的病菌傳播對照組。橙色表示已經感染的人群,紅色表示未受到保護而被感染的人群,綠色表示接受疫苗注射的人群,黃色表示受到保護未被感染的人群。
簡單來說,當一部分人(綠色)接種疫苗,就對一種疾病產生了免疫,病菌就不能在他們之間傳播,切斷了傳播途徑,其他沒有接種疫苗的易感人群(黃色)也很難感染這種疾病,從而達到「群體免疫」。
英國政府把「優勝劣汰」的殘酷法則包裝成「群體免疫」的醫療策略,被民眾批評也是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