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的這味藥是川烏,因本品有毒,故現代臨床上用的一般都是制川烏,毒性大大降低了,先煎30到60分鐘,蘸取湯液於舌尖無麻酥感即可,同附子。
我一般不作為湯劑使用,而是配另外的祛風溼藥作為外敷使用,效果也非常好。下來咱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說的是關公攻打樊城時,右臂中了毒箭。華佗檢查後,發現正是「烏頭」箭毒所致,需行刮骨治療。於是徵得關公同意施行手術。當時未做麻醉,關公飲了幾杯酒,華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見骨已青,遂用刀刮骨,沙沙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而關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華佗刮去骨上之毒,敷上瘡藥,進行縫合。術後關公即覺右臂伸舒自如。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那麼,烏頭究竟是何毒物呢?其實,有毒的烏頭也是一味中藥,因其主根呈圓錐狀,似烏鴉之頭,故名烏頭。本品有猛毒,古代作為箭毒,塗在箭頭上射人獵獸,中箭即倒。烏頭分川烏和草烏,前者為栽培而得,後者為野生,故後者之毒甚於前者。
其實,毒箭獵獸、傷人,致獵物倒地,戰將落馬,並非骨肉之痛,而是因為毒物襲擊了心臟和神經系統。現代研究證明,烏頭中含有烏頭鹼,過量的烏頭鹼可使感覺和運動神經麻痺、迷走神經興奮,能直接作用於心肌,造成心律失常。由此可以推測,關公中箭落馬,右臂之傷痛非主要原因,是短暫的心律失常而不能穩坐戰騎之故。
烏頭雖然有毒,然而只要炮製得法和用量適宜,能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因此常為醫家所遣用。
【性味】辛、苦,熱;有大毒。
【歸經】歸心、肝、腎、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熱苦燥,力強毒大,既入心、肝經,又入脾、腎經。善祛風除溼、散寒止痛,凡風寒溼或寒溼所致諸痛皆可投用,重症者尤宜。並能麻醉止痛,用於局麻 。
【功效】
祛風除溼,散寒止痛。
【主治】
風寒溼痺,寒溼頭痛。
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局部麻醉(外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宜炮製後用(三生飲除外)。入湯劑應先煎30~60分鐘,以減低毒性。
【使用注意】
本品性熱有毒,故孕婦忌服,不宜過量或久服。反半夏、瓜萎、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畏犀角,均不宜同用。酒浸毒性強,故不宜浸酒飲用。
【名醫經驗】
一、烏頭赤石脂丸
治療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心絞痛 心梗)
二、烏頭桂枝湯
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疼痛徹夜難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