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費爾頓CAPE FELTON」輪順利開航的半個月後,上海中遠海運重工又迎來的她的姐妹船「費羅爾CAPE FERROL」。同一位機務,同一班總管小組,幾近同樣的工程。各位看官暫且不要認為只是「簡單的確認過眼神,是重複上一次修船步驟的人」,這如何「降本增效學川崎,姐妹船舶創新技」聽我為您娓娓道來。
首先是15塊重達30噸的艙蓋下地修理的難題。船舶本身沒有克令吊,依靠老碼頭5070門機只能勉強吊運6塊艙蓋,那剩餘9塊艙蓋怎樣吊運呢?上一次臨時請來浮吊幫忙,「人家」兩個來回便是上萬的費用,總管小組看在眼裡,痛在心底。「不能把工作寄托在別人身上,我們要尋求突破,敢於創新。」目標一致,聽從安排,利用其他船舶進出塢僱傭拖輪時機,提前策劃好碼頭起重班,帶纜班,管理人員和施工隊待命。「拖輪帶纜好,往上遊移船15米,再移10米,開始吊運艙蓋;往下遊移船10米,再移15米……」這就樣兩個來回,也順利落實了所有艙蓋的吊運工作。用爭分奪秒來形容毫不為過,比較下來確實降低了一筆可觀的成本。
再來看碼頭胎架上的艙蓋疊放,按照工程單上的修理內容,15塊艙蓋被整齊劃一,錯落有致疊放好。並且取消了以往一直採用的艙蓋之間用支墩墊高的方法,節省45塊支墩吊運,封焊,脫胎的人工和設備成本,同時節約40餘米臨時支撐的材料成本,後期搭設腳手架和護欄的成本也一併節省下來。這樣一波操作下來,就連機務看到後也連連拍手稱快,總管小組在細節方面的小努力,小目標,果真換來了船廠與船東的雙贏,贏得服務,贏得人心。
生活區前高聳的風機房百葉窗修理工程,看似不足為奇的小工程,但也需要開動腦筋。結合上條船的經驗,總管小組巧妙利用修理初期門機閒置時間,第一時間安排吊籠作業。有條不紊的完成了船舶「門面美妝」的工作,避免了後期各專業全面開工後的交叉隱患和浪工情況,同時也為船東節省了一筆鏈架搭設費用。
進塢後球鼻艏區域外板焊縫腐蝕嚴重,150米的補焊量不算少。兩支施工隊一左一右的安排,無需過多的言語,打砂還未結束,工人們便準備起來,可謂是「張弓搭箭,直指頭魁」,賽的不只是速度,還要比安全和質量。內部的小競賽,提高的不僅是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還有到完工報驗那一刻,機務對現場所有人豎起的大拇指。
「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做,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把重複的事情用心做」。工程無論大小,凡事爭做有心人,在「費羅爾」輪的修理過程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半個月後,又迎來的她如期開航的日子,回想起來「同一位機務,同一班總管小組,幾近同樣的工程。」我們真的做到了不一樣的「過程」。
文/圖:張建宇 肖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