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掛掛水,把血管保養保養。」又到冬季,不少老年人三五成群主動去醫院輸丹參注射液、血塞通等中成藥。對此,專家表示,這種保養方法並不靠譜,沒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家住徐匯區的陳老先生今年73歲,有高血壓和輕微腦梗,不久前,他聽鄰居說像他這樣的病人,去醫院掛幾天疏通血管的藥物,整個人的血管就通暢了。就能安安穩穩地把一個冬天過下來了。 他來到醫院,要求開些丹參。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很複雜,需要根據病因長期綜合防治,光靠短期一兩種藥物並不能起到預防作用。」上海遠大心胸醫院院長孫寶貴表示,通常老百姓說的「打通堵塞的血管」,主要是指有些急性中風或心梗的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溶栓、血管支架等,把那些處於缺血邊緣狀態的組織重新救回來。這種治療對時間是有嚴格限制的,通常只在發病後數個小時之內是有效的。而整個過程都與輸活血化瘀藥沒什麼關係。而處於穩定期的患者,缺血壞死的組織已經壞死,能夠重建血運的組織已經有新的血管供血。這個時候「活血化瘀」的輸液對於各種組織血運改善沒有意義。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過程比較漫長,通常會因為高血壓、高脂血症等長期控制不佳,形成動脈斑塊阻塞血管,或者斑塊脫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歷時數年甚至數十年。這種變化,不會因為每年 1至2 次的輸液而改善。」孫寶貴表示,即使輸液對局部血管有擴張作用,但補液結束後幾天,藥物就會代謝完,也不會對受損的血管有長期「修復」的效果。
此外,沒有指徵地輸液還會增加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活血藥物對有出血傾向患者來說,會增加出血風險,還有少部分人可能出現過敏等情況。張大東表示,特別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不能隨便輸液,因為大量輸液極易引起心衰發作,這是非常危險的。
對於已經有危險因素的患者,應進行相應的治療。積極地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危險因素,需要藥物控制的遵醫囑規律服藥,有效地監測指標。對於有房顫病人,到正規醫院,由醫生評估後予以抗凝治療(如華法林)等。對於有頸動脈斑塊患者,可服用他汀類藥物穩定斑塊,嚴重者予以內膜剝脫或支架術。
可以適當增加南瓜、玉米、紅薯、土豆等替代純精米麵食品做主食。保證一頓飯有葷有素,吃葷不超標,蔬菜 3~4 種。控鹽、減油、少糖,可以使用些醬油、腐乳、豆豉或者一些天然的辛香料來調味,以避免高鹽、高脂、高糖飲食。
提醒中老年朋友,天氣冷了,鍛鍊前可以先測量下血壓等,並在鍛鍊前有 5~10 分鐘熱身。天氣冷了,最好是在室內進行運動。如果要出門鍛鍊,最好在 10 點以後,有人陪伴或是在有防護措施的場所進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新出現的頭暈、頭痛,或者胸悶、胸痛、心慌等不舒服,或者原來有的不舒服突然加重了,一定要去正規醫院進行診治,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