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能主義,也稱結構功能主義,社會學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為涂爾幹、帕森斯、默頓等。
2.這一視角強調:社會的每一個部分都對總體發生作用,由此維持了社會穩定。根據這種觀點,社會非常像人類的機體或任何活的有機體。像身體的各個部分(比如心臟、四肢、大腦)一樣,社會的構成部分(比如家庭、商業機構、政府)以系統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3.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手段的系統,社會的各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並對社會整體發揮著必要的功能。整體是以平衡的狀態存在著,任何部分的變化都會趨於新的平衡。
4.結構功能主義對於解釋媒介對社會的意義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忽視社會的矛盾和衝突,忽視社會變遷,反對社會變革和革命。同時在邏輯上具有因果倒置的色彩,不符合實際的傳播情境。
5.默頓提出了一個新的補充,某些單位可能對系統內的一部分有正功能,但同時對其他部分有反功能(負功能);認為過去人們只注意研究積極方面(如整合、均衡),而忽視了消極方面(如幹擾、破壞、紊亂、問題等)
瓦叔評論:
今天我們講一個你很熟悉,但是也很陌生的知識點:功能主義。很多同學經常在傳播學書上看到這個點,但是一直懵懵懂懂,只是大概了解這是一個和傳播媒介功能相關的知識點。至於與之相關的默頓、涂爾幹,則是「名字很熟悉,幹了什麼不知道」。
功能主義是什麼呢?其實我們要追溯到社會學的早期,它最早來源於斯賓塞。而斯賓塞又從達爾文的進化論裡獲得的靈感:在進化過程中,動物逐漸從簡單到複雜,社會是否也是如此?社會中間的各個部分,各個組織,是否可以類比於動物的器官?而這些組成「器官」的個體,是否會因為經常履行某一個功能,而在社會內部形成某種較為穩定的社會秩序,也就是社會結構?在社會學早期,這種觀念非常形象,容易讓人對社會現象產生「一目了然」的感覺。因此,它得到了許多早期著名社會學家的接納,例如涂爾幹、馬林諾夫斯基、帕森斯等等。
當這種觀察方式也被運用到了傳播學裡,也就是結構功能主義觀點,這就是我們說的傳播功能論。這在做題裡非常有效:如果你分析一個傳播現象,但又找不到有什麼理論可以答,那就用傳播功能來分析。比如分析春晚,你可以說春晚傳播節日信息是「傳播信息」(或者監測環境)、春晚弘揚民族文化是「引導輿論」(或者社會協調),春晚傳承文化是教育大眾(或者遺產傳承)、春晚給大家帶來歡樂是「娛樂」。甚至你可以用例如政治、經濟功能來進一步豐富這個功能體系。把所有的相關的媒介影響都說成是它的功能。這其實就是一種最簡單的「萬精油」答題法。
不過,成也萬精油,敗也萬精油。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確實很有效,但是我們在分析的時候卻也感覺到了它的問題所在:過於寬泛,不夠深入。結構功能主義可以把萬事萬物都描述為一種功能,但是然後呢?對於功能背後的社會力量的動態博弈和權力鬥爭,它其實缺乏解釋性。更不要說某些「功能」實際上是偶然的結果而不是有意識的目的,把每個媒介的影響當作功能,就好像「隕石為什麼總是落到坑裡?」一般其實難以自圓其說。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理論作為找不到思路時候的救命稻草,但是不能當作答題的全部。
瓦叔的2019新傳考研暑期班8月12號開班
這個暑假
你需要掌握的全部傳播學重點知識
他都給你劃好了
戳下圖即可直達
你要的《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重點和暑假複習重點,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