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4月初,蒲安臣使團到達第一站舊金山。5月中,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在招待這個使團的宴會上祝賀蒲安臣是"最年輕的一個政府的兒子和最古老的一個政府的代表"。
6月2日,使團到達華盛頓,次日拜訪了美國國務卿西華德。六年前,西華德送走了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六年後,他迎回了大清政府代表團團長蒲安臣。
6月6日,美國總統安德魯·詹森在華盛頓接受了中國的首封國書。蒲安臣也以中國代言人的身份四處發表演說,強調中國歡迎美國的商人和傳教士,而各國應該對中國保持一種明智的態度。
「我希望中國的自主,應該維持。我希望它的獨立,應該保全。我希望,它能獲得平等,這樣它就能以平等的特權給予一切國家。」他真把自己當做中國人。(歡迎這樣的美國人)
7月28日,蒲安臣與西華德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首個對等條約《中美續增條約》,史稱《蒲安臣條約》(這是說給沙皇俄國駐華大使聽的嗎?很顯然,他完全沒有聽到)。條約承認中國是一個平等的國家,反對一切割讓中國領土的要求。
條約規定:「大清國與大美國切念人民互相來往,或遊歷,或貿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
今天,我們在152年後,真應該去學習、理解這個條約的豐富內涵。
美國在條約中還聲明:不幹涉中國內政,中國何時開通電報、修築鐵路,何時進行改革,完全由他們自己來決定。
可愛的蒲安臣,我們喜歡這樣大使。當時美國還通過這一條約得到大量廉價的華工勞動力,解決了內戰後和修建太平洋鐵路勞動力緊缺的問題。可惜,我們現在再也沒有了過去40年發展所擁有的人口紅利。
9月19日,蒲安臣使團繼續以「中國欽差」身份,到達英國倫敦。
10月20日,蒲安臣一行在溫莎宮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接見。正在蒲安臣使團訪英期間,新任英國外交大臣克拉蘭敦會見了蒲安臣等人。會談中表示,英國政府願意同中國政府「以和濟事」,實行修約緩進政策,「不實施與中國的獨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種不友好的壓迫」;
並且寧願同中國的中央政府直接接觸,不願同各地方官吏交涉。交換條件是中國應當忠實遵守各種條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