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小芳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昨早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舉辦的講座上,分析了中美關係的發展、美國在東南亞的戰略機遇等問題。(法新社檔案照)
2020年代對中國和美國而言都是不成則敗(make or break)的關鍵時間點,中美實力將前所未有的接近,這對全球而言將是「危險的10年」。
澳大利亞前總理、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院長陸克文(Kevin Rudd),昨早(2月26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舉辦的吳慶瑞講座系列上提醒,地緣政治、地緣經濟以及國際公共衛生的深遠變化,將為全球帶來巨大挑戰。中美關係是這些變化的核心,但東南亞各國政府必須認清一點——只要大家合作,便能塑造和管控這些挑戰,顯著地影響區域的未來。
陸克文在演講中分析了中美關係的發展、美國在東南亞的戰略機遇,以及東南亞自身可採取的行動。
他指出,過去35年來支撐中美關係的戰略框架已支離破碎,中美關係自歐巴馬第二任期以來,已開始出現徹底變化,這些變化無法輕易改正。在川普執政時期,美國對中國的政治理想幻滅,轉化為實際打壓行動,但美國的行動在執行上逐漸失去條理。
他認為,中國也必須為中美關係的結構性惡化負起責任。中國摒棄了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外交路線,轉而採取「大聲與自豪」的外交策略,形成了「戰狼外交」。中國也越加自信地認為,美國正面臨結構性衰退,2020年代將是中國的年代、中國世紀的開端。其危險之處,在於中國可能低估了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復原的能力。
「顯然2020年代將是中國和美國在全球性力量不成則敗的10年。華盛頓和北京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戰略實力將前所未有的拉近,因此2020年代將是危險的10年。」
在東南亞仍有戰略機會 拜登政府應順應區域需求
但陸克文強調,儘管中美競爭加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不意味著危機、衝突和戰爭不可避免。
他認為,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都對中國不受約束的力量感到深切擔憂,因此對實質性的戰略平衡有很深的關切,本區域由此才能有更大的戰略自主權去主導自己的未來。因此美國在東南亞仍有戰略機會,但拜登政府必須順應區域的需求,而不是像川普時期那樣違反區域的意願。
這意味著美國得出席東協的最高級別多邊會議、委派大使和外交人員,並在旅行恢復時優先安排總統訪問本區域,尊重這個區域自身的重要性,聆聽和認真對待東協國家的核心關切,包括東協不希望公開選邊的強烈意願,以及回應本區域的經濟和公共衛生訴求。
華盛頓必須依據對這個區域的多元性和複雜性的理解,形成一個有層次、有深度和戰略性的外交政策。這包括了解公開政策和運作策略的差異,並用低調的外交達成共同的戰略目標,而不是針對美國國內受眾採用「擴音器」式的外交策略。
受國內局勢影響,拜登已表明美國不太可能在短期內重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但美國可在數碼貿易和醫療產品領域,與東南亞籤署一些短暫、局部的協議。陸克文警惕,若美國沒有對根本的區域和安全課題採取實際行動,其亞洲外交也會「走入死胡同」。
陸克文敦促拜登效仿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做法,在下來半年內邀請東協領導人參與美國——東協峰會,這也應成為年度會議,以協助重建美國在本區域的地位。
他也指出,東協能在區域成為被重視的力量,關鍵是各國必須團結面對現有的戰略挑戰;即便不一定能達到絕對的團結,只要各國在最終的立場上達成共識,也同樣能發揮顯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