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文化成立時,背後還有阿里、騰訊、元禾控股等多家投資機構,資金規模超過了百億元人民幣。再加上東方夢工廠成立背景有著中美政治的因素,也讓華人文化被看作是中國資本最接近好萊塢的一個代表。
除了東方夢工廠,華人文化還大量在好萊塢尋求合作:去年,旗艦影業在香港成立。華人文化投資基金領銜的財團控股51%,華納兄弟持股49%。作為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美48項成果之一,這家中美合資企業被給予了太多厚望。
今年1月,華人文化宣布投資《星戰7》的特效製作公司Base FX,並將和Base FX共同成立影視製作公司「倍視傳媒」,開發製作面向中國和全球市場發行的頂級視效大片。
3月7日,華人文化宣布入股好萊塢影視製作公司Imagine Entertainment(「想像娛樂」),該公司是由兩位屢獲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艾美獎的資深影視製作人朗·霍華德和布萊恩·葛瑞澤於1986年創立的獨立影視製作公司。
今年,華人文化和CAA聯手共同組建了合資公司——CAA中國。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宣布,入股好萊塢最大的經紀公司之一——CAA。華人文化董事長黎瑞剛將出任美國CAA董事。在CAA現有中國業務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中美跨境藝人經紀業務,並拓展在電影、電視、現場娛樂、體育、活動營銷等相關領域的業務布局。
華人文化在好萊塢廣泛布局,從前期買買買,到後期在全產業鏈上都有自己的烙印。而且除了投資和收購外,華人文化還組建了一批合資企業,連接中美的發展戰略不言自明。
此前,華人文化控股集團總裁徐志豪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手握資本,但華人文化在好萊塢仍然是重在「學習」。從投資公司到組建合資企業,從IP資源到人才優勢,華人文化擁有了「師夷長技」的最好資源。
但是回過頭來,可能很多人都想問,華人文化的「師夷長技」究竟制了誰?
好萊塢電影依舊在內地「橫行」,中美合拍片仍然在內地「冰封」。後期製作大量依靠海外團隊,前期籌備僅限「國際」二字。暑期檔,旗艦影業出品的《俠盜聯盟》投資過億,但累計票房僅為2.3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旗艦影業成立第二天就在北京發布超級片單,宣布兩年內製作12部電影。但去年《王牌逗王牌》和《陸垚知馬俐》兩部電影票房相加僅為4.52億,今年《俠盜聯盟》也只有2.36億。在10億成為衡量大片標準的今天,華人文化三部電影都難以「靠岸」。
華人文化的董事長黎瑞剛被公認為中美傳媒界人脈最廣的人,而華人文化的資金實力以及合作對象的硬實力都毋庸懷疑。但中美合作,依舊是一個看似美好但實則艱難的「東方夢」。
如今,國產大片非常注重重工業的競爭核心,投資成本早已破億,國際團隊也成為「標配」。這種「中主外輔」的合作機制可能才是最適合內地影市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合資企業的優勢被削弱,理念差異、文化差異、合作差異的弊端反而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