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航空業自身確實面臨諸多挑戰,要成功經營一家航空公司絕非易事,不僅面臨激烈的競爭,無法提高航空票價,也面臨航空油料價格和購買燃油的國際外匯價格難以控制的波動,還有有可能重創航空公司的各類飛機事故。此外,航空公司還面臨諸多監管挑戰和難以預測的國際關係的變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要想成功,確實困難重重。不僅印度如此,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概莫能外。
正因為如此,多年來,許多航空公司甚至在首飛之前就已經全球停航。如果從全球航空標準的角度來看,印度的記錄似乎從90年代後期開始就不容樂觀。其實印度的航空公司停航破產並非新鮮事,前有撒哈拉航空破產清算,後有翠鳥航空(Kingfisher Airlines)由於債務累累和無力支付員工薪水於2012年折戟沉沙。就連印度最大的國營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雖然有政府數十萬億盧比的巨額資金支持,也曾多年虧損,運營舉步維艱,去年以來多次尋求私有化或者變賣資產。這些航空公司陷入困境的情況一直讓人記憶猶新。
許多航空專家曾指出,航空公司的困境都是由於運營航空公司所涉及的有缺陷的成本結構造成的。企業沉重的稅負、高昂的機場佔用及服務費用導致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使得捷特航空和翠鳥航空這樣的私營企業難以為繼。
航空業專家認為,2011年至2016年間的燃油價格下跌有助於民航業盈利能力的提升。但自2016年以來,燃油價格逐漸呈上升趨勢,一些航空公司的業績表現連續遭受打擊。2017年,全球航空機構IATA曾建議印度政府減輕航空公司的稅負,以便讓印度航空公司能夠渡過難關。
但隨著新的廉價航空公司的出現,郭躍擔任董事長的捷特航空公司高層管理層未能敏銳察覺市場變化,採取與時倶進的應對措施。仍然靠大量借貸,試圖保持捷特航空公司的高端航空公司定位,成本居高不下。由於印度乘客對價格十分敏感,結果必然是乘客轉而選擇像靛藍航空公司IndiGo和香料航空公司SpiceJet這樣的低價航空公司,導致捷特航空公司業務出現大幅下滑,虧損不斷擴大,以致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