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最容易提供社會心理研究素材的,往往是流行的騙局。比如,北京晚報昨天的這篇報導:《婚戀網站交友遭遇奇葩騙局 交往冒牌首長》。
報導稱,從海澱法院近年審理的通過婚戀網站騙取女性財物、侵犯女性人身權利的犯罪案件看,犯罪分子往往使用化名、偽造身份、隱瞞婚史、取信於被害人。被冒充的身份包括「高幹子弟」「警察」「基金經理」「煤礦礦主」等,而不法分子最經常選擇的是「軍人」「特工」。其中一個例子是,有被害女性曾在百度網上,搜索到假冒軍官參與活動的照片,從而相信了與自己交往的是「首長」,遭受詐騙。
一個成功的騙局裡,貌似施騙者與被騙者是對立的雙方,但實際上二者之間有一種心理「共謀」——騙局成立建立在二者共同的社會認知框架上。光明網評論員曾在《冒充「領導」和「黑老大」:電信騙子的成功學》一文當中說過,多無知的騙子,也能算得上人性弱點的洞察者;多粗陋的騙術,也能清楚地掌握一些社會意識:比如,相信財富可以通過偶然發現一次機會而空手套白狼的底層哲學;比如,相信明規則之外另有一套潛規則在主導社會運行的經驗判斷;再比如,對個體在公權力面前保持人格和伸張權利的不託底、不相信。同樣,婚戀騙局都是套路卻又長盛不衰,是因為騙子和被騙的女性之間有兩個共識:婚姻是僅有的實現階層流動的渠道之一;如果想要靠這條路完成流動,就要尋找一個「不落空」階層。
「不落空」階層的概念來自近年的社會學研究,指那些無論政策和體制如何變化,總是能得到好處的、實際佔有權力和資源的群體。社會的轉型期本應呈現利益格局不斷調整、階層不斷起落沉浮的景觀,但特別的是,恰恰在中國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這種超越「調整」的通吃階層。在近十幾年當中,民間通過個體觀察,也獲得了與這個學術名詞共同的認知。騙子選擇扮演的、姑娘們選擇青睞的那些角色:「首長」「高幹子弟」「擔任軍火貿易公司的一把手的副師長」「父親是正廳級官員的王府井珠寶店老闆」,正表達了這種雙向的認知。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常識看來根本不正常的行為,比如超越規則辦事、不按常理出牌、秘密性的行動、神龍見首不見尾,放在這些角色身上毫不違和。婚戀騙子藉助這種角色特徵,隱瞞婚史、掩藏真實身份、實現信息不對等、找藉口向女方要錢;受騙的女性同樣因為這種角色特徵,認為這一切都有了可理解的語境。以高校和高新產業成名的海澱區,其人口素質即便在北京也可以排在前列,泛泛說這些案例中受騙的女性不聰明未必公平。其背後隱藏的,是一元權威的社會裡,這些階層或群體「本來如此」「應該如此」的認知。
範雨素
育兒嫂作家範雨素刷屏後,很多論者分析了其文章裡所展現的階層現狀。相比起自傳體式的記錄,法院給出的多人物、多角度的現實「案例叢」,也許更清楚的描繪出了社會階層的現狀和人們對各階層的認同度。更深層的是,包括婚戀騙局在內的騙局套路,重申了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弗洛姆的一段話:有些社會很容易培養出一種人格,對強勢強權的恐懼,通常會發展為敬畏、欽佩和愛慕,「只要感覺到權勢,幾乎自動會敬仰愛戴。」
文章來源:光明網(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