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溫州順風車命案後,滴滴啟動全面整治,先是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9月8日至15日深夜11點到凌晨5點,停止計程車、快車、優步、優享、拼車、專車服務。在深夜出行整治期滿後,滴滴於昨日晚間發布了初步整治情況暨恢復深夜服務的通告,同時開始執行深夜運營規則——快車(含優步、優享)及專車司機在深夜期間(23:00-5:00)需滿足註冊時間超過半年、安全服務超過1000單等條件才能接單。
通告對於整治情況進行了粗略的披露。比如錄音功能已經覆蓋78.9%的訂單;698萬乘客添加了緊急聯繫人;司機安全培訓考試99.3%的通過率;重大安全客服人數增加3倍。它目前的點讚數已經破10萬+,足見滴滴所受到的外界關注度有多高。
不過通告也提出了一些新問題,比如一鍵報警上線,但「因客觀條件限制,暫時無法將信息自動同步給警方」。滴滴有獨立的資料庫,但公民信息在各地可能是條款分割狀的,再者以目前很多地方的警力配套看,接收到乘客的一鍵報警後,也未必能達到實時出警的水平,所以暫時無法同步可以理解。但是滴滴之外的責任部門,也要全力而為,掃清壁壘,不能因為可能因此承擔部分出行安全責任而推諉,延緩信息同步的進度。
2017年滴滴的年訂單量高達74.3億筆,佔絕對主導的市場滲透率要求它必須擔負起守衛出行安全的責任,沒有任何迴旋餘地。過去一段時間,輿論聚焦於滴滴,滴滴迫於壓力而下線順風車業務,同時暫停深夜出行,對滴滴的業務也形成了不小的影響。至於乘客,打車難再度回歸讓出行體驗變得糟糕,這說明企業如果沒有良好的治理,對誰都不會有利好。
當然也得看到,在「滴滴消失的第一夜」,關於計程車拒載、漫天要價,以及黑車泛濫的報導多了起來。圍繞滴滴的討論,也不像命案發生時那樣呈現一邊倒的趨勢,這種局面可以預料。相對於計程車和黑車而言,滴滴的存在,至少能形成競爭和制衡。失去競爭,行業獨角獸滴滴可能在安全保障上降格,漏洞衍生命案;失去競爭,賣方市場下的計程車,自然重新掌握話語權,沒有改善出行服務品質的動力。
滴滴叫停深夜出行,打車難回潮,風波發展至今,我們應該清晰的看到,出行安全保障最終得納入到供需關係下考量。換句話說,滴滴作為市場主導者,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但出行領域安全規範,還需要協力共治。
規範網約車,改革計程車,打擊黑車,這些手段一個都不能落下。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年滴滴因為準入限制業務收縮,計程車依靠壟斷身份,重新獲得市場加持,打車難再現,也是計程車改革陷入停滯的產物。不論如何,對滴滴的整改最終是為了確保出行品質,如果計程車因此成為大贏家,並降低服務水準,廣大乘客將成為最大受害者。
對於滴滴而言,在整改之後重新回歸,正如它自身在通告中所言,「保障司乘安全依舊面臨較大挑戰」,但經歷過多起命案之後,滴滴或許再也沒有試錯的餘地了,這也許是最後一次機會。希望輿論容忍的限度能夠倒逼滴滴,從商業模式和運營機制上時刻緊繃,全力確保乘客安全。而基礎保障乘客出行權益的考慮,對計程車和黑車的治理,也該走向深入。
文章來源:光明網(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