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匯可謂上海的一方名地。地處徐家匯商圈以西,位於徐家匯街道西北部的樂山新村是上海眾多新村住宅中十分普通的一員。這裡的新村按序列分為樂山一至九村,都以「路+弄號」的形式編訂了門牌號。然而,這當中有兩幢5層住宅的兩個門牌號與眾不同。這就要從市民村的歷史說起了。
抗日戰爭爆發前,這一帶人煙稀少,鄉野間間有墳丘和河浜,與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僅一溝之隔。抗戰開始後,南市斜橋居民因家園毀於戰火,逃此搭棚謀生。至1944年底,居民已由10餘戶增至100餘戶,形成棚戶區居民點,習稱為市民村。此外,大批江淮地區難民進入徐家匯及周邊一帶。他們通常在河塘兩岸搭棚棲身,有些甚至直接搭建於河浜之上,成為「水上居」。
當時,這些簡屋主要集中在徐家匯的徐鎮及南邊的土山灣(今漕溪北路、蒲匯塘路口西北)周圍地區。因此在1949年以前,整個徐家匯一帶已經成為人口稠密的城區,當地市民們還把這些簡陋的住宅統稱為「四村一園」,包括:南平民村、北平民村、市民村、辛民新村和小花園。在市民村形成之後不久,又有大批蘇北難民來到土山灣,在蒲匯塘兩側又出現了泰東村、泰西村、泰北村、工民村等棚戶簡屋區。到解放前夕,蒲匯塘逐漸淤塞乾涸,肇嘉浜也日益淤淺斷流,河水黑臭。1949年後,居民經失業登記轉入工礦企事業單位工作,生活和居住條件也不斷改善,然而始終未能從根本上改變簡屋區的居住格局。
1984年,徐匯區政府把市民村的改造列為市政建設成片改建的重點並於1985年3月起,除221號、222號兩幢五層住宅外,其餘住房全部拆遷重建。整個工程由中國船舶第九設計院設計,四川省第三建築工程公司施工。1986年10月正式動工,至1992年末全部竣工驗收。居民從1989年起,已陸續回搬進新居。或許是為了答謝來自四川的施工單位,將改建後的市民村改以四川省樂山市命名為樂山新村,境內的街坊路也命名為樂山路、秀山路(當時重慶尚未成立直轄市,秀山屬四川省)。
1997年後,徐鎮路因舊區改造而被註銷,虹橋路的東端改為徐家匯五岔路口,原來通往華山路廣元路口的虹橋路舊路段則改名為廣元西路。如此一來,順著新的虹橋路去尋找市民村的下落變得更為困難。如今,只有來到樂山二村的最西側,這裡的兩幢毫不起眼的5層樓房門前仍掛著虹橋路市民村221號和222號的門牌,它們低調地見證著這裡的歷史。
參考資料
[1]上海市徐匯區地名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市徐匯區地名志》,2010年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
[2]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編:《上海市徐匯區地名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5
[3]徐家匯街道志編纂委員會編:《徐家匯街道志(1994—2014)》,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6
[4]網絡資料
撰文·製圖·排版
張淵源
攝影
張淵源
陳寒松
審校
徐曾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