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霸氣媳婦回農村掀翻桌子」「東北村莊農婦組團『約炮』」等文章流傳廣泛,媒體和網民熱議。然而,有關部門、媒體和網民的調查發現,這三篇文章都是虛構之作,屬於虛假信息。(中國網信網)
細細思量這三起事件,均有洩私憤之嫌疑,而為定當一已情緒化的網絡表達,不管出於有心還是無意。均對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和損失。而三起事件中均以「農村」為虛構事實的背景,以「回鄉」這一春節熱點關注事件為主線,極大地醜化了在很多人心目中的鄉村純樸的風土人情,這種對鄉村的膚淺之認識,虛構之表達,通過網絡卻讓一些不理性的網民找到了情緒化宣洩的麥克風。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不是虛擬的社會,而是現實社會的一部分,網絡表達不能只是本能的思維、個人情緒化的宣洩、隨意捏造的表達,而恰恰相反,因為與現實生活相比,網絡表達是更為廣闊的傳播平臺,具有更大影響力,網絡表達應該從個人本能思維轉向公共場合下理性的表達,這是網絡風清氣正的一個必要因素。
用最通俗的一句話,網絡表達要發乎於情,止乎於禮。這個情是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情緒」,是一種本能的反映,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價值多元,人們往往也面臨更大的壓力,而很多時候,只看重表面現象,往往恰恰忽視的是事物的本質,但網絡表達,卻恰恰是一種形象化的表達方式,往往看重的只是表面,一件事的轉播在「關鍵詞」的引導下,迅速擴散。比如「上海姑娘」與「江西農村」這一地域差別對比,而事實上江西的清山綠水、鄉土風情,在沈從文筆下,並不比大都市失色,再比如「約炮」、「組團」、「霸氣」這種典型的網絡傳播的低俗特色,通過一至兩個標題上的「關鍵詞」,就往往引起了大量網友的情緒化表達。
針對這種不顧社會公序良俗,非常片面的網絡表達,不僅有違「網德」,而且還嚴重損害了網絡表達的公信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謠言」,對於這類虛假消息,以法責之往往責之過嚴,以德約之過寬。所以,法德並舉,並以理性究之,用一顆理性的大腦,讓虛假消息無藏身之地。其實,理性也就是傳統文化中的「禮」,這個禮是界線,是規矩,是禮法。而網絡表達,往往注重了「情」的犀利,卻忘記了「禮」的約束。
網絡表達要發乎於情,止乎於禮,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健康有序、生態良好的網絡環境,而這就需要廣大網絡媒體和網民們,要敢於當好定音鼓,讓虛假消息戛然而止,讓清正之風徐徐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