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很久沒有這麼笑哭過了吧?那先再看看視頻,開心一下。
視頻來自網絡
現在判斷一件事會不會火,只要你的朋友圈出現三條以上分享,分別來自的家人、朋友、同事,這件事基本已經是刷屏了。
今天中午刷一下朋友圈,出現十幾條《啥是佩奇》的信息填滿手機屏幕。這是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今年正好是農曆豬年,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營銷影視作品,不管是作品內容還是時間節點都異常精準,內容上呈現家庭主題背景,敘述的形式讓人哭笑,又成功把握住年關在即這個階段,引發刷屏熱潮。
雖然在作品中能看到不少植入廣告,但大眾的反感程度似乎為零,就連平時格外挑剔的朋友都給「感動到哭」的評價,不然我可能會錯過,我想,就連創造小豬佩奇的三個英國男人應給也很難想像到,這個長得像吹風機的豬能把中國家庭的三代人連接起來。
在社交網絡上,佩奇已經是男女老少助推起來的文化現象,跨越年齡和圈層,佩琦的形象呆萌,不管你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還是田邊割麥的大媽,很少有人不喜歡的。
難道這些是刷屏的原因嗎?不是。
那大家為什麼喜歡呢?
大家喜歡有這兩點共鳴:那個爺爺更像我們真實的爺爺,那個爸爸也像我們真實的爸爸。
每年的春節,我們在地鐵公交廣告上、電視上、網絡上的畫面,都把爺爺的形象裝扮成這樣:滿頭銀髮、身穿紅色唐裝、手拄拐仗或是手握毛筆寫對聯;爸爸是個成功人士,開著豪華的車,左右手都提著禮物。畫面再切換就是一張大圓桌上,爺爺坐在中間,子孫後代跑來跑去,大家其樂融融上桌吃飯……
假,這樣的場景假!我們要的是多一點真實,哪怕是一條廣告。
因此,很多人看到《啥是佩奇》裡的爺爺時,感覺更加接近我們記憶中真實的爺爺,那個我們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的爺爺……
短片裡,因為孫子的一聲:我要佩琦。
爺爺為了弄清楚啥是佩奇,想盡一切他力所能及的辦法,翻閱字典,廣播求助,得到一點別人知道關於佩奇的信息,深更半夜也要去敲別人家的房門……
最後,爺爺拿出鐵錘、電焊,把一臺鼓風機改裝成他心中認為的佩琦,在飯桌上,給孫子拿出禮物「鋼鐵佩琦」時,觸動了很多人淚腺,那份對孫子的愛滿滿都在……
於是爸爸的形象而言,在銀幕上,父親的形象總是沉默不語、內心不善言辭、壓抑,默默地做著年夜飯……
雖然,現實生活中不至於這麼嚴重,但是大多數多傳統家庭裡,父親與兒子關係總是很堅決。
在短片中,兒子與爸爸對話,兒子不回來過年是要父親去城裡過年,沒有跟父親說清楚,父親心裡還是有對他不回來過年的「恨意」;兒子要給他換新的電話,他嫌貴,但最後他還是回去整理東西,拿上給孫子的「鋼鐵佩奇」禮物……
父子之間的對話總是那麼直,那麼的乾巴巴,對很多事物有那麼大的偏差,這更像我們生活中的爸爸。
這兩點足夠打動我們,拋開那些敘述方式。
每個家庭裡,肯定有各式各樣的親子關係,不只是局限於影視作品裡敘述的這些,這個短片裡父親不知道啥是佩奇,這是我們與父輩之間對事物的認知問題。
我想日常生活中,我們與父母之間認知偏差可能還有很多,比如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怎麼調節手機的音量……
我們想要父母跟我們一樣,很快接受生活中出現的新東西、新事物是不可能的。
我希望每個人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多花點心思,哪怕是教他們使用微信朋友圈,一遍兩遍的……,直到他們不再請教你為此。
因為,我想不想你們生活中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他早就學會怎麼使用了,只是裝不懂讓你教他而已,因為這是你們之間唯一交流言語最多的方式。
最後,問你們一個問題:你總是抱怨父母不懂你的生活,你可曾認真想過父母是如何生活?
不是表面你看到的那種生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