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圈子抱團人物速寫:
早上5點,69歲的盧志軍就會被散步回來的老伴叫醒。
因為這天輪到她給同住的5個知青同學做飯,她打算獻上自己最拿手的烙餡餅。「現在是這邊集體戶人最少的時候,5個人15張餅就夠吃了。人再多點兒,我還真烙不動了。」
今年春節剛過,盧志軍就帶著老伴從吉林老家飛到了廣西北海的「老年集體戶」。住在這棟三層小樓裡的人,都是當年一塊下鄉的知青。
如今,他們住在一棟樓裡,輪流做飯,打牌種花,有病互相照顧,閒來憶苦思甜。「讓孩子各忙各的事業去,我們老朋友在一起生活,跟家人一樣,熱熱鬧鬧,自給自足。」
老年集體戶的後現代生活1968年,當時正念高三的盧志軍成為下鄉知青的一員,跟十幾個同學組成農村集體戶,直到1971年初才回城。在學校做了3年同學,又在農村共同生活勞動了3年,「集體戶」裡的同學「都像家人一樣親」。
因為錯過上大學的機會,這批知青大多留在吉林各地生活工作,一直沒有斷往來。退休後,大家帶著各自的家屬開始頻繁地聚會。
3年前的一次聚會上,老同學孫玉藤忽然提議,「我們反正也是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不如乾脆住一起,成立和諧家庭,想玩下樓就能玩,想喝酒上樓就能喝,有人生病,大家就一起照顧,多好!」
這個提議當場得到大夥的贊同。盧志軍說:「我們的孩子,有的在北京,有的在上海,留在吉林的也都單過,對父母不太顧得上。同學在一起熱熱鬧鬧的,挺不錯的。」
常聚會的12個人先後報名成為「和諧家庭」成員。「後來,大夥覺得和諧這個詞太時髦,沒有我們自己時代的特徵,我就提議改成老年集體戶。」盧志軍說。
經濟條件較寬裕的趙學甫是最先贊成這個方案的人。他把自己在北海剛買的一棟三層小樓提供給大家過集體生活。
最近,他又把在老家吉林的一座四層小樓「貢獻」出來作為老年集體戶的大本營。「錢不重要,到老了,開心最重要。」
於是,老知青們從鬆散的聚會變成了「同居」。為避免日常生活中發生小分歧,他們做好分工:大家輪流做飯,夥食費AA,每人每月500元,不做飯的就負責刷碗、收拾屋子擦地,每天做什麼菜式也是民主商量。
同住2年多, 集體戶裡最少時五六個人,最多時十一二人,做這麼多人的大鍋飯,老知青們反倒不覺得累。「其實給兩個人做飯才最頭疼。做多了不是,做少了又沒意思。
人多的時候做飯放得開,而且做一次飯,歇兩三天才輪到自己。」還有些小細節也能避免摩擦,「比如打麻將,輸贏大了容易臉紅,於是我們就商定好一天裡封頂100塊錢,輸贏小了就和氣了。有人喜歡霸著麥克風唱歌,我們就等他打麻將時再唱,互相理解寬容。」
為了消除子女最擔心的健康意外問題,知青們約定集體戶裡人數不能少於4個,生病了大家一起照顧,重病送醫院。
去年,盧志軍因為腎結石手術住院,她沒讓在北京的孩子過來,「一天三頓飯是朋友們送到醫院,每頓好幾樣,換著花樣做,感動得我邊吃邊掉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