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之前,日本最大的牛奶品牌是雪印。他們現在也還存在著,不過已經不再生產銷售牛奶。並不是他們不想賣,也不是他們沒有生產牛奶的能力。這家成立於1925年、做到了日別第一的奶企,純粹是自己「作死」導致了退出牛奶市場。
在談到食品安全管理的時候,雪印牛奶危機是一個經典案例。
2000年3月31日,雪印牛奶在北海道地區的工廠停電了。那個工廠是做牛奶脫脂的,得到的奶粉運被送到其他地區,再復原成液體奶進行銷售。脫脂是在20—30 °C下操作,正常生產時只經過幾分鐘就過去了。停電之後,原料就停留在生產線上,在這個溫度下直到來電恢復生產,總共約有4個小時。此外,奶製品生產線的原料儲罐需要保持低溫,這次停電使得一個儲罐無法保持需要的低溫長達9個小時。
按照生產規範,發生這樣的事故後生產線上的原料應該全部丟棄。然而工廠管理人員心存僥倖,認為這幾個小時的停電不會導致多大問題——即便是細菌有所增加,還有後續的滅菌工序來挽救。於是來電之後,他們就繼續生產。
此後一共生產了830袋低脂奶粉,檢測結果是450袋細菌合格,380袋細菌總數超過了廠家的標準大約1%。在食品生產中,如果不合格指標跟安全性無關,比如物理形態或者營養指標不合格,那麼可以加回到原料中進行「返工」。但如果是安全性指標不合格,比如細菌超標,那麼就應該丟棄。該廠的管理人員或許是覺得超標並不多,就沒有丟棄,而是選擇了「返工再利用」。
(文中和文末廣告是微信系統給原創作者的福利,大家點擊之後會給作者一點錢買雞腿。廣告內容是系統根據大數據插入的,我並不知道各位看到的廣告是什麼,更不表示我推薦它哈)
最後,這些返工的原料加上新的原料,一共生產了750袋「檢測合格」的低脂奶粉。此後,這批奶粉被運到了大阪,從6月23日開始用來生產低脂牛奶。
從6月27日開始陸續有消費者報告食物中毒,第二天當地政府下令雪印停止生產、召回上市牛奶並公開通報事故。然而雪印的管理層心存僥倖,沒有立即執行政府要求,到了29日早上還在「進一步確認」。又過了幾個小時才公開確認了事件,並宣布30日開始召回。
7月2號,日本衛生部門查明了事故原因——雪印的低脂牛奶中存在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這種細菌並不耐熱,通過滅菌很容易殺滅,但如果在殺滅之前它們大量增殖起來,就會分泌毒素。這種毒素耐熱性很強,牛奶的滅菌操作不足以使其失去活性。在停電的幾個小時中,那批牛奶原料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就產生了大量毒素。雖然後來的操作殺滅了細菌,但它們留下的毒素卻保留了下來。
牛奶是一種日常消費品,一兩天的延誤導致了更多消費者中招。到7月5號,報告中毒的人數已經超過10000人,到7月10日達到了14780人,其中還有一位84歲的老太太因為併發症而去世。
公眾的憤怒不僅僅是事故本身,還有雪印管理層心存僥倖,拖拖拉拉的處理方式。在7月11日,雪印不得不宣布停止了21個工廠的生產。
此後,政府審查這些工廠,到8月2日宣布20個廠已經確認安全並恢復生產。但是憤怒的消費者已經對雪印失去信任,紛紛抵制雪印牛奶,到了2001年抵制依然在繼續。跟牛奶業務相關的雪印子公司不得不關門謝罪,雪印公司從此退出了牛奶業務。
食品行業有一句話: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測出來的。實際上,雪印銷售出去的那些牛奶,甚至生產那些牛奶所用的奶粉,如果檢測的話都是「合格」的。但「檢測合格」和「產品安全」之間,只有在「符合生產規範」的前提下才能等同。比如,在雪印牛奶的常規生產流程下,如果檢測細菌總數合格,那麼就意味著產品中的細菌很少;而在生產流程中並沒有給細菌大量增殖的機會,所以也就不會出現細菌毒素。而在停電事故發生之後,「細菌沒有大量增殖機會」的這個假設就不存在了。最後的「細菌少」,只是增殖的細菌被殺滅了,而它們「存在過的痕跡」卻不在檢測範圍之內。
按照許多消費者的思路,既然有可能出現細菌毒素,那麼在產品中增加毒素檢測不就可以了嗎?對於具體的一種毒素,增加檢測當然可以。但是,食品生產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很多,比如除了葡萄球菌腸毒素,也完全可能是其他致病細菌,產生其他毒素。增加的檢測指標越多,生產的成本也就越高——而成本,最終是要靠消費者來承擔的。
在食品生產中,「檢測合格」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要充分保障安全,並不能僅僅依靠監管機構的「檢測」,更需要生產企業「遵守規範」。在「過程管理」的基礎上,「檢測標準」才能夠保障安全。
【本文是今日頭條籤約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個人帳號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