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推薦,尤其是身處中國的人一定要看。
2008年,由於金融危機,位於俄亥俄的GM(通用汽車公司)工廠關門,2014年中國汽車玻璃生產企業福耀玻璃進入。福耀僱傭了2000名在GM工廠被解僱的當地職員,開始啟動工廠。
現代阿拉巴馬、起亞喬治亞、斯巴魯印地安那、本田海奧等東亞企業在美國建立生產線已成家常便飯。雖然看起來像共產主義,但事實上,東亞文化勞動時間、早會、工人的性格和企業文化等如何根植在對立點的美國文化上,如果平時對這些好奇的話,這部電影就顯得更有趣了。
雖然工廠落地初期是希望能讓美國勞動者重新擁有美國夢,但是每周工作5天,休息時間、環境、安全、法律、勞動組合等相互之間的利害關係相互衝突,發生矛盾。
中國工會是共產黨下屬的團體,不獨立,同時承擔勞動權益保護的作用和政治動員組織的作用。與我們常識上認為的工會不同。他們之間的隔閡該如何彌補呢?中國人的早會上,挽著胳膊在後面看著的美國人的樣子非常生動。當然作為不同國家的觀眾,也有讓人不太能理解的部分,但是最終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只能看到最後。
雖然我實在看完之後,才知道《美國工廠》是歐巴馬夫婦作為製作人參與了製作,還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
我曾經住在中國這樣的國家。一經觀察,我就會更加理解電影裡面表達出的特點,另一方面也不會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
「報國為民」,是福耀玻璃主席曹德旺提出的中國人在美國開企業的首要目的,如何讓美國人理解並接受中國人在美國投資,是很關鍵的。
但是,一個中國主席帶領的企業想要落地美國,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裝修、竣工到正式運營,如何保證企業經濟不失血?如何保證產品的質與量?如何保障相關政府或組織的支持或者至少是不被反對?這都是一個個基礎又關鍵的問題。
除了中美企業風格、員工性格、語言、工作習慣等等方面的衝突意外,更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中美工人之間的融合和交流。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讓人感到暖心。
18歲就進入福耀工作的王遠離家鄉、妻子和兩個小孩遠赴俄亥俄州工作,他和窯爐主管ROB一起工作和相處了很長時間,一起加班、一起度過感恩節,他們交流不同的文化,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這些相處的時光讓他們都感到回味無窮。
通過這部紀錄片,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紐帶,更是中國人和美國人之間的連結。求同存異,尊重共贏,也許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目標。但是要達到這個平衡又談何容易。
這部紀錄片很真實地反映了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的前後始末,不同的人可以從中體會到很多不同的感受,就像來自中韓的Echo和Loa,我們也常常對同一事物產生非常不同的感受,我們可以用更加包涵和兼容的思維,去看待和尊重這個世界的多元性,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差異。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 : LoaEcho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