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們都知道,很多野生動物在晚上捕食、繁殖、甚至遷徙;植物白天光發生合作用後 ,夜間進行呼吸,而日益嚴重的光汙嚴重幹擾了夜間環境和生態系統。國內也有實例。北京頤和園古建築原來栖居著許多雨燕,人們一度發現它們不再來了。後來找到原因是「亮化工程」。在科學家幫助下,頤和園調整了景觀照明,既關照了雨燕的生存,又顧及了建築照明。雨燕又回來了,頤和園的夜景更加美麗。
光汙染還有那些影響?我們應如何應對?中國綠髮會現將國際暗夜協會北京代表處/中國星空會供稿、《知識就是力量》微平臺推出的「光汙染與暗夜星空」第2篇「:對野生動植物的影響」轉發如下,與大家分享。
(編譯:衛丁伊,國際暗夜協會北京代表處/中國星空會供稿。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
「當我們人為地把光引入自然環境時,有可能毀壞棲息地,就如同用推土機推平一處景觀一樣。」——前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Chad Moore
幾十億年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依賴於日夜交替的規律變化,這一特性存在於所有動植物的基因序列中。然而,由於夜晚被照亮,人類已經嚴重破壞了這個循環。
動物依賴於地球每天在光明與黑暗之間循環的節奏,來支配自身的生命行為,例如繁殖、進食、睡眠以及躲避捕食者。
科學證據表明,夜晚的人工光源對許多生物,包括兩棲動物、鳥類、哺乳動物、昆蟲和植物具有負面的甚至致命的影響。
夜間動物在白天睡覺、晚上活動,而光汙染通過把夜間變成白天,劇烈地改變了它們的夜晚環境。
科學家Christopher Kyba的研究表明,對於夜間動物來說,「人工光源的引入很可能代表著人類活動對它們的生存環境帶來劇烈的變化。」
「捕獵者利用光來捕獵,而被捕獵的物種則是利用黑暗來做掩護,」 Kyba解釋道,「在城市附近,多雲的天空比兩百年前亮了幾百甚至幾千倍。我們現在才剛剛開始研究這對夜間生態有怎樣的嚴重影響。」
人工光源的照射還會影響以溼地為棲息地的兩棲動物,例如青蛙和蟾蜍。它們夜間的叫聲是交配的一個環節。但是,人工光源幹擾了這項夜間活動,也就幹擾了它們的繁殖,使其數目下降。
海龜在大海裡生活,但是夜間會在沙灘上孵卵。新生的小海龜通過識別海洋上明亮的地平線來找到大海,然而人工光源卻把它們誘離開海洋。僅在佛羅裡達,每年都有幾百萬的新生海龜夭折。
夜間遷徙或捕食的鳥類通過月光或者星光來導航。人工光源會導致它們偏離航線,向著危險的城市夜空飛行。每年有幾百萬的鳥類死於碰撞高樓和高塔,而這些建築都有非必要的照明。候鳥依賴於四季合理更替的時空信息,而人工光源會導致它們遷徙過早或者過晚,錯過了築巢、捕食和其它活動的最佳環境條件。
許多昆蟲都有趨光性,然而人工光源會成為致命的引導。昆蟲數量的下降對以它們為食以及靠它們傳粉的物種都有負面影響。有些捕獵者將這種引導作為自己的優勢加以利用,將食物鏈引向不可測的發展方向。
編輯:姚迪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
ღ瀕危野生動物是指在其整個分布區或分布區的主要部分中處於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
閱讀原文↓:【募捐項目】尋找夜空中最亮的星
—環境投訴—
電話:010-68484230
—投稿、建議、項目合作—
郵箱:v1@cbcgdf.org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