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是南少林所在地,南少林被毀之後出現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天地會借遊神的「僮身」自虐行為考察成員的忠誠性,也順便樹立人神合一的光輝形象,鎮前村顯靈宮裡到處可見的「日」「月」符號文字。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四,莆田涵江區白塘鎮鎮前村鬧元宵打鐵球,那種血腥、驚悚讓人難以想像。
2月20日,莆田涵江區鎮前村靈順廟廣場,張燈結彩,彩旗飄揚,村民們正在為一年一度的鬧元宵盛會做準備。
活動還有兩個多小時才開始,前來鎮前村靈順廟觀看表演的遊客,隨著表演時間的臨近,人也越來越多
要提前進入才可能看到這一壯觀場面,打鐵球從下午2點開始,大約5點結束。
一位僮身嘴上插的銀針
一位僮身將鋼針穿過手臂
僮身拿著一把香火大口的吃起來。村民希望通過鬧元宵這一習俗娛神娛人,驅邪迎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莆田白塘鎮鎮前村靈順廟的圍觀群眾
一個布滿200根鐵刺的鐵球令人毛骨悚然。
鎮前村一共有八個「僮身」,由前一天晚上在廟中閉關挑選出來的男子擔任,「僮身」需要經過「叩堂」儀式「降僮」讓神靈附體;「叩堂」開始時,「僮伴」們齊聲敲鼓搖鈴高唱咒語請神,唱頌聲中,一身白衣白褲扎著黑色頭帶的「僮身」開始大幅度搖晃身體,唱頌愈急搖晃愈急,「僮身」突然大力拍打供桌,擺出一個劍訣式,身體就僵住,眼神變得茫然虛空——「僮身」被神靈附體了。
僮身被逐一抬上刀椅向靈順廟大殿裡衝去,也更加猛烈地抽打自己的後背,如此往復,這個衝的動作至少重複3-8次。
「僮身」臀部直接壓在3把鋼刀上,赤腳踩在鋼刀上,面不改色。「僮身」上轎後,僮伴遞上鐵球。隊伍行進過程中,「僮身」們不時用鐵球甩打後背。整個巡遊持續2個小時左右,沿著全村繞下來,行程2000多米。
隨著鑼鼓聲、鞭炮聲和唱頌聲,僮身坐在刀轎上,揮起直徑10釐米的鐵球甩打脊背。
旗牌鸞駕開道,遊行隊伍兩旁,擠滿的人群。
遊行隊伍在村裡穿行。每年白塘鎮鎮前村一年一度的打鐵球鬧元宵活動之前,每個打鐵球所經過的地方,村民們都要請法師來除邪,目的就是為了這一天打鐵球創造一個平安的環境。
白塘鎮鎮前村的大路宮聚集著上千的人群。
僮身打完身體的鐵球
據悉,鎮前村打鐵球習俗起源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嘉靖年間倭寇入侵,官方武備鬆弛,海防失守造成外患。當地民眾為了鼓舞抗倭鬥爭,一方面就藉助神的威力,一方面則號召鄉親修武練兵隨時準備保家衛國。遊神期間,每位真人「僮身」至少要在背上扎進200多次鐵球,由是「菩薩」附身,所以他們不覺得疼痛。村民希望通過「打鐵球」鬧元宵這一習俗娛神娛人,驅邪迎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下江頭村、拱辰街道七步村也有「打鐵球」慶元宵的習俗,但還是涵江的「打鐵球」最引人關注。涵江和下江頭的「打鐵球」習俗,都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