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啟東,原先農村土灶頭上的木鍋蓋都要用竹片箍上一道,以保證煮飯燒菜時蒸汽不外漏,因此,箍鍋蓋也就成了一門傳統手藝。
家住啟東寅陽的李漢昌,從20歲起便跟著父親學習箍鍋蓋。如今,李漢昌已年過古稀,雖然早已是兒孫滿堂、衣食不愁,但他卻仍然放不下這做了50年的老手藝。
他就是李漢昌,一名箍鍋蓋的老手藝人。這輛破舊的自行車上馱載的,就是他用於箍鍋蓋的工具和材料。從20歲起,李漢昌就習慣了這樣走村串埭去吆喝。這一走,就是半個世紀。
沙地農村的灶臺上,多半有兩隻碩大的鐵鍋。日子久了,鍋蓋四周竹製的箍頭多少有些破損或松垮。李漢昌的手藝就是重箍鍋蓋讓它再次煥發青春。箍鍋蓋用的原料是竹子,挑選適合的竹子自然最重要。
開完竹子,然後再劈成一片片長短、厚薄適中的竹篾,這就是箍頭,是用來包裹鍋蓋的原材料。當然,這些原材料還需要加工,叫刨箍頭。
驗完箍頭,李漢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下銷子。
下完銷子,李漢昌喜歡在鑽孔處打一個五角星形狀的結。儘管這會比打一個普通的結多花些功夫,可它讓平淡無奇的銷子好看了許多。
下一道工序就是把蔑絲鑲嵌進箍頭,李漢昌把它叫做:嵌蔑絲。
經過一道道精心打磨,李漢昌手中的鍋蓋也漸漸煥然一新。最後一道程序就是上鍋臺,驗證鍋蓋與鍋子是否嚴絲合縫。
歲月在不經意間悄悄流逝,不知不覺,箍鍋蓋這門行當,他已經做了50年。
現在,李漢昌偶爾也會推著自行車出門,運氣好的話也能接上幾件活兒。但是,當年的那種紅火,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李漢昌明白,這門祖傳的手藝,到他手中可能就要失傳了。說起這個,老人的眼神中透出幾分落寞。儘管如此,閒不住的他仍然喜歡坐在院子裡,將精挑細選來的毛竹劈成一段段竹篾,因為這可是上好的箍頭。
來源:江海明珠網
本土熱門公眾微信推廣(長按微信號可複製)
啟東日報 微信號: jsqdrb
有趣有益有用的本土新聞資訊乾貨,還有實在的微友福利。
啟東消防宣傳 微信號:qdxiaofang119
宣傳消防安全知識,傳遞火情諮詢、滅火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