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攝影師阿薩德(K M Asad)拍攝的作品——《羅興亞人逃亡記》。該系列作品不僅展現了難民群體逃亡的大場面,還細微地捕捉到流淌在孩子臉上的淚水、射向他們的子彈、甚至和人們一起逃亡的動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絕望和痛苦,直擊人心,令人感傷。
「我是一名紀實攝影師,我會將鏡頭對準那些需要關注和幫助的人們。作為專業攝影師,我肩負著社會責任。當我發掘到社會事件或者社會問題,我會奔赴現場,用我的相機來呈現事件背後真實的故事。2012年,我在本地新聞頻道上看到了緬甸穆斯林(羅興亞人)逃難的新聞,他們為躲避宗教迫害流亡至孟加拉邊境納弗河,於是我決定去現場看一看真實的情況,之後便有了這組作品。我想通過這些照片表現羅興亞難民的真情實感。」
羅興亞人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族群,卻已經在以佛教為主流宗教的緬甸生活了好幾個世紀之久。目前,生活在東南亞地區的羅興亞穆斯林大約有110萬人。他們說羅興亞語或者萊加語,與整個緬甸境內的語言都截然不同。緬甸有135個法定民族,其中並不包括羅興亞族,1982年通過的《公民法》增修法案中,羅興亞人被認為是不具有緬甸國籍的非法移民,這直接導致他們無家可歸。大部分羅興亞人生活在緬甸的西岸萊加,沒有政府的許可,他們不得離開這裡。這個貧民窟一樣的地方是緬甸最窮苦的地區,沒有基礎設施和就業機會。
「對我來說,拍攝羅興亞人逃亡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一方面,很難獲得進入難民營的許可;另一方面,看著這群無家可歸的人每分每秒都掙扎在生死線上是一件極為殘酷的事情。拍攝過程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是,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受盡饑寒交迫,最終與世長辭。我在想,為什麼人們的行為能夠終結一個人的生命?」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羅興亞人集體逃亡呢?
這個問題恐怕不好解釋。羅興亞人主要居住在緬甸若開邦,與孟加拉國接壤,人口超過100萬,長相和習俗接近孟加拉人,信奉伊斯蘭教。由於歷史與宗教等多種複雜的原因,羅興亞人與緬甸佔多數的佛教徒之間的關係從19世紀到現在一直都十分緊張。2017年8月,這一地區又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導致大量羅興亞人淪為難民並逃亡到鄰國孟加拉國。BBC亞洲頻道報導,緬甸羅興亞人被描述為這個世界上深受迫害的人群,他們常年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生活幾近絕望。近幾十年來,一批批的羅興亞人逃離了緬甸——曾經被他們視為家園的地方。
「作為一名記者,我會記錄並還原最真實的現場,並儘快發布作品。我自己並不能逆轉局面,但是我的作品卻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幫助災區的人民。我會儘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融入環境,然後靜靜等待一個時刻,一個能將世界中所有人聯結起來的時刻。」
阿薩德(K M Asad),出生於1983年,2004年開始接觸攝影,一年後考入南亞媒體學院,2008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南亞媒體學院畢業。目前,他任職於孟加拉國的Zummapress新聞機構,是一名紀實攝影師和記者。他在色彩的把控和黑白層次等方面表現得很出色,其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攝影賽事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