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苑社區有11個小區、148個樓棟,怎麼樣才能把治理服務做得更細更好,讓居民群眾更滿意呢?
網格化才能精細化。在「四進網格」基礎上,李英率先推出「一網一端五服務」,藉助智慧黨建網、手機客戶端,把社會治理精細為安民、便民、樂民、康民、助民五服務。
2018年,《中國共產黨支部條例》出臺,仁和苑社區有99名黨員,按規定至少要成立2個黨支部。市政府也搬出了仁和苑社區,「優勢資源」大幅減少。何去何從?經過反覆醞釀,李英決定在七個網格都成立黨支部,這在全省是首創。為了讓支部切實發揮作用,還組建成立「名城先鋒·紅色跑團」,群眾呼叫,跑團就到。
點燃一團火,點亮滿天星。參與的黨員越來越多,群眾也越來越多。李英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區「大黨委」,把社區、單位、企業等黨組織統一納入共建共治範圍,市檢察院檢察長等黨員幹部向群眾發布了共享清單。率先建立「街面黨支部」,打造街面流動黨員群眾共享的「初心屋·仁和家」。
如今,仁和苑社區每個小區都有黨支部,每個樓棟都有黨小組,每個群眾有事都能就近找到黨員。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
2020年2月,仁和苑一小區有兩名輸入性新冠疫情患者確診,小區1048戶3143名居民被整體隔離。黨員義工迅速發動和行動起來,1小時成立社區疫情防控臨時黨委,消殺清掃、喊話詢問、送米送菜、送醫送藥,黨員義工各司其職、井井有條,群眾很快安定下來。
14天裡,李英帶領9名「紅色娘子軍」吃住在社區,完成了336個小時的不間斷值守,打了1707個電話,運用微信群開展224個小時線上服務,向居民送了3412斤蔬菜,順利完成隔離任務,有效阻擊了疫情擴散。
融合共建,智慧共享。從黨員為主到黨群結合,從社區包辦到共建共治。黨群志願服務催生了溫馨和諧的城市鄰裡關係,回歸到了人類社會鄰裡相親、守望相助的本原屬性。社區「小指頭」形成了工作「大拳頭」,形成了人人共建、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魚水一家親,再累也開心。如今,李英和她的夥伴們走訪群眾,經常被大爺大媽追到樓下,非要給上幾顆點心水果才讓走。李英說,有這樣可愛的群眾,她想在社區幹到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