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15年6月,177位亞洲患者,其中男性8位,女性159位,多數為臺灣人,平均年齡為34歲。所有患者中,有63位為首次接受鼻整形手術,114位為第二次。平均隨訪6個月。
複合材料假體示意圖
所有患者均接受以I型矽膠聚四氟乙烯複合材料為元素的混合自體假體隆鼻術,假體平均長度為4.1cm,平均厚度為3.7mm。
A. 首次進行鼻整形的30歲女性。使用耳軟骨填充眉間(紅色箭頭),4.5mm厚、4.5cm長的I型複合材料假體(白色箭頭),鼻中隔軟骨與耳軟骨行鼻尖填充(藍色箭頭),無併發症;B. 因外傷性鼻畸形,首次進行鼻整形的23歲女性,並進行了縮鼻翼。使用Gore-Tex填充眉間(紅色箭頭),5mm厚、5cm長的I型複合材料假體(白色箭頭),鼻中隔軟骨與耳軟骨行鼻尖填充(藍色箭頭),無併發症
作者精細化亞洲人鼻尖的方法包括:延長的橫撐(spreader)假體(綠色)和鼻中隔延長假體(藍色)。耐用性取決於橫撐假體與鼻背隔膜所承受的懸臂式負荷。額外的支撐源自直接接觸以及負荷傳遞至末端隔膜。局部(partial-length)鼻中隔延長假體很容易操作,不影響鼻小柱的位置或鼻唇角度,且需要軟骨較少
術前(上);術後3個月(下)
術前(上);術後8個月(下)
長期隨訪耐用性結果。A. 30個月隨訪期,29歲女性第二次接受鼻整形,使用自體軟骨和I型複合材料以及截古術,改善鼻部輪廓以及鼻尖突度;B. 36個月隨訪期,34歲女性第二次接受鼻整形,使用自體軟骨和I型複合材料以及截古術,改善鼻部輪廓以及鼻尖突度
19位患者出現併發症,包括位置不正(4.5%)、紅斑(2.3%)以及感染(1.1%),4位患者因鼻背高度矯正不充分,而對手術效果表示不滿意。手術再修復率為8.8%,其中7位(共12位)因位置不正而要求修復。
25歲女性第二次鼻整形手術3年後,出現持續性原發性紅斑(紅色箭頭)
整體而言,首次與第二次兩組鼻整形患者手術結果無很大差異,但首次組有相對較高的感染力(P = 0.06)。亞洲人使用I型矽膠聚四氟乙烯複合材料假體行鼻整形的併發症發生率可與聚四氟乙烯複合材料假體相比擬,又比傳統矽膠假體便於操作,且改善效果更佳。
原文標題:Silicone-Polytetrafluoroethylene Composite Implants for Asian Rhinoplasty
作者:Zelken, Jonathan A, et al
來源: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2016 Mar
循證等級:未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