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譚冰梅
背包旅行在外,免不了要跟當地人打交道。
一般來說,英語是多數國家溝通的語言工具,解決吃、住、行、遊、購、娛都不是問題,但也有那麼一兩次,與當地人的英語撞了一下腰,並引發了嚴重後果。
去了多次日本,日本的文字跟中國文字有很多想通之處,所以在日本旅行是非常方便的,尤其對中國人來說,很多地方即使不懂讀音,僅看文字也基本上可以了解個大概。但是,日本人的英語真是讓我一言難盡。
幾次住京都的民宿,總體而言,民宿的主人大都是中年人或年輕人,英語基本都還可以正常溝通,有的甚至可以說非常好。我曾經在嵐山腳下住過一個民宿,非常傳統的和式木屋,木頭建築,傳統的推拉門,晚上睡榻榻米,榻榻米的左上角供著日本傳統的插花。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簡樸而溫暖的民居。我住的這家民宿的主人此前做外貿生意,所以交談起來不僅順暢,而且他對中國的經濟也多有了解,大大超出我的預想。
但一些老年人的英語就難說了。日本是個老齡化很嚴重的國家,很多老人即使到了退休年齡,仍然還上班。在日本,開計程車的很多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很多像溫泉浴場、酒店這樣的服務業,也有不少是白髮斑斑的老人在上班。
有一次,我送一個朋友去京都火車站,由於我的航班是當天晚上,所以我把行李也一同帶到了京都火車站。把朋友送走後,我打算把行李先寄存在火車站,然後到附近的伊勢丹百貨逛一逛。沒想到,京都火車站的自助行李寄存箱沒有空位了,我只好拉著行李到了火車站的行李室,在火車站的一個角落,裡面是幾個老人在忙碌。
我走進去先問候幾位老人,然後指著我的行李告訴他們,外面沒有寄存空間了,能不能把行李存在這裡。其中一個老人點點頭,然後給了我一張單,讓我填好,奇怪的是,上面需要我填上酒店的名字。
我告訴老人,我已經從酒店退房了,晚上要坐飛機了,為什麼要填酒店名字,但老人堅持要我填上,然後問我什麼時候回來,我說下午5點前,他說好。
結果,我4點多回去拿行李,沒想到老人家告訴我,行李已送到了我填的酒店所在地。我的頭「嗡」的一聲,天啊,酒店離京都火車站有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如果返回去,我很可能會趕不上飛機。我問了幾遍為什麼,老人都一臉無辜地望著我。沒辦法,我立即聯繫酒店,問了一下,行李已在酒店。
十萬火急之下,我叫了一個的士回酒店拿行李,開的士的也是位老先生,還好他的英語還不錯,我把情況說明後,老司機加快速度,儘量選擇不堵的小路行駛,那時已下午5點多,正是交通擁堵時段。快抵達前,老人家還用他的手機跟酒店工作人員聯繫,讓他們儘快把我的行李拿到大堂,好為我節省時間。
到了酒店,幾乎跟接力賽一樣,我提了行李就衝回老人的計程車,讓老人繼續把我一路送到大阪機場。老人緊趕慢趕,終於按時把我從京都送到了大阪國際機場。謝天謝地,沒有誤機,但這一趟來來回回的士費,已夠得上一張往返日本的機票了。
還有一次,在蘇格蘭,當地人雖然講英語,但口音很重,很難聽懂。有一天,我去餐廳吃早餐,要了一份英式全份早餐,結果,對方服務生把我的「full」聽成了「four」,他最後給我端上來四人份的英式早餐,把我坐的那個桌子擺了滿滿當當一桌。
看到那一桌結結實實的四人份早餐,我當時的眼珠子都快爆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