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月以90美元每桶的高價大量買進俄羅斯原油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王心馨
國際油價腰斬,中國卻在11月份以90美元每桶的高價大量買進俄羅斯原油。25日早間的一則傳聞,立刻引爆了輿論,有網友高呼中國又當冤大頭,但事情恐怕沒這麼簡單。
中國高價被坑的消息來自彭博社。除了「價高」,「量大」也被網友詬病。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俄羅斯11月對中國出售原油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5%,達到331萬噸。
看到這則新聞,不少網友炸鍋了,大呼上當。網友評論:
痛心疾首派:「原油價格繼續暴跌,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的價格還保持高位,中國當了冤大頭,中國從俄羅斯得到了什麼好處,還是誤判了原油價格的走勢?」
義憤填膺派:「那些認為中國不會吃虧的來說說唄,不是有保護中國的浮動公式嗎?不降油價,無非為這些高價的爛合同,為之前海外高價併購託底而已。」
言簡意賅派:「人傻錢多,花冤大頭的錢,不心疼。」
可事實恐怕沒這麼簡單。雖然與11月份的國際油價存在15美元左右的價差,但這已經是自2010年12月以來的最低價格。
還需要指出的是,彭博社的統計數據中,並沒有講明11月份的原油均價90美元到底是期貨價格還是現貨價格。若按期貨價格算,11月份交割的石油期貨,對應的合約籤署時間應該在2個月前,當時油價處在72-86美元之間,且不包含運費和貼水。如此看來,中俄石油貿易中的90美元,並未如外界所說花了冤枉錢。
安迅思中國研究總監李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原油貿易長期合約只定計價方式和貼水,基價是浮動、隨行就市,並且包括運輸費用。11月份布倫特均價80美元,再加上運費和貼水,其實並不高。」
除了石油貿易外,讓網友大呼中國冤大頭的原因,還在於中俄10月份籤訂的三年期,規模為1500億元人民幣(24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由於油價下跌,盧布自11月累計貶值幅度超過50%,人民幣匯率也連續創下數月來新低。很多投資者擔心人民幣會因此受壓,資本外流。
但國家外匯管理局12月18日召開發布會解釋:中國經濟面和資金流動面非常穩健和健康,盧布的匯率劇烈波動,對中國跨境資金流動並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
其實比起俄羅斯的盧布危機,中國與阿根廷、委內瑞拉之間的債務更加需要警惕。中國自10月份以來已向阿根廷提供23億美元資金,並在上個月向委內瑞拉貸款40億美元。
據彭博匯總的信用違約掉期(CDS)數據顯示,交易員們認為委內瑞拉在未來五年無法償債的可能性高達89%。
中國充當起這些遭遇重大金融困難國家的「最後貸款人」,一旦違約發生, 損失將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