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丨鄭鴻斌
首先,我們先來聊聊,何謂文化保育?
文化保育的對象主要是文化遺產,且分為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類。
前者是建構生活所需的具體事物/實物,如古蹟、文物、民俗器物、藝術品、器具等。後者是生活內涵,由人與人之間傳承,如語言、舞蹈、遊戲、習俗、節慶、建築藝術等。
那文化保育跟社區營造又有什麼聯繫呢?
2019年6月27日,A9-11辦公空間迎來了第30期「四無忌憚」沙龍分享。
分享主題:在地方文化保育行動中,完善自我身份認同
分享人:曾艾琳 Alin丨仝行設計
因對歷史建築的熱愛,Alin與好友經常在老市區探尋歷史建築,但身邊的同齡人對老市區的衰敗卻不以為意。
「大家希望通過實際行動來改變現狀,讓更多人關注老市區和歷史建築的命運,喚起社會和相關部門對歷史建築的重視和行動。於是,我們匯聚於山水社,一個專注於汕頭民間歷史建築的關注小組。
這是小組的初衷,也是小組的雛形。」
這也讓她有更多的機會去深入自己的城市。而當與人的互動思考逐漸變多,她的方向也開始從單純的歷史建築保護轉移到了社區營造的層面。
「建築師、規劃師、攝影師對歷史建築的喜愛,是一種同溫層才能理解的事情。過度地強調建築保護,就會容易忽略居民的意願,陷入同溫層陷阱。」
社區營造對她而言,就像一個平衡點。既可以幫助她理解居民意願,又可以通過社造活動調動居民們對歷史街區保護的積極性。
△山水社創始人及其他友人前來捧場
Alin說道,
「前兩周在跟何守謙老師聊天的時候,何老師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怎麼去吸引年輕人回歸到鄉村裡面就業生活呢?』
我當時的答案,不是提供就業機會,不是搭建一個青年社區,而是四個字 —
鄉土培育。
在鄉土培育的過程中,其實是在培育一個人對地方的身份認同。只有培養出每個人對鄉土的認同感,才能驅使他們去付出,去創造價值。」
「你們城市很多東西好是好,但你們的水啊魚啊肯定沒有我們的好。」艾琳曾經拜訪了黔東南一個侗族村落,村民們跟她說道。
這一段話其實非常非常普通,但從他們口中說出時會很感動。他們對於村落的保護和熱愛,就是鄉土培育後的願景。
在社區營造過程中,我們希望通過文化保育意識的傳播,提升在地人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完善他們的地方身份認同,建立起在地人與社區之間的連結性。
△村民參與 共同締造丨山西靈丘
接近尾聲,艾琳引發了這樣一個分享:
我來自...
我生活的地方有...
我可以在各個城市流轉,但最終我願意在_____留下。
大家也都分享了太多太多太多有趣的經歷和感受。
從Simon的「早年暴富」小趣事和對鄉村建築保護的信念,到弘佳對鄉村保育和社區營造的嚮往、西米對城市發展和舊城建築的感慨和「早年覺醒」的詼諧,再到境桐對「人的意識主動性與修復歷史建築的關係」分享和阿Jan、「阿lo姐」對地方認同感的思考,以及David對少年往事的回憶和未來夢想航程的抱負...
還有其他在場的夥伴,無不表達了自己潛在的身份認同。
回歸鄉土保育,完善自我身份認同。如今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分享會上感慨萬千,大家「相見恨晚」的狀態實在有趣。在這裡,一言兩句實在無法完整表達。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朋友來交流分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最後,引用艾琳的一段話結束文章:
「未來我會在哪裡實踐?
也許是廣州,也許是某一個山區的村落 …
但我肯定,無論將來返鄉這件事情有多困難,我都會回到汕頭,重新出發。」
Alin如是說。
仝行設計辦公室(廣州)
廣州市洛溪新城北環路11號
星坊60創意園A11棟
A11,Starhouse 60 Village,
11 Beihuan Rd,PanYu District,
Guangzhou,China.
51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