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達的「鐺鐺」車線路,穿越城市的繁華區
20世紀30年代,行駛在前門大街的有軌電車
1924年12月17日,電車公司在前門舉行隆重的開車典禮,18日正式通車,從此有軌電車出現在北京街頭,開始了北京公共運輸向現代化邁進的歷史。
1924年通車時僅開第一路十輛車,以後增加了第二、三、四路,到1925年漸次開通並增加了第五路。
下面是當時的五條「鐺鐺」車線路:
第一路由前門經西單牌樓、西四牌樓至西直門,全程14.041華裡,設14站,為西線。第二路由前門經東單牌樓、東四牌樓至北新橋,全程11.032華裡,設11站,為東線。第三路由北新橋經鼓樓、地安門、皇城根至太平倉,全程8.116華裡,設8站,為北線。第四路由崇文門經東單牌樓、西單牌樓至宣武門,全程9.281華裡,設9站,為南線。第五路由東四牌樓經東單牌樓、西單牌樓、西四牌樓至西直門,全程17.702華裡,設18站,為加線。
此後,電車行駛路線多有變更,1925年前門至天橋一段通車,第一、二路改由天橋通往西直門和北新橋。
第六路1930年起設立第六路,由崇文門經磁器口、珠市口、虎坊橋至和平門。
第七路1937年1月,天橋至永定門一段通車,增加由崇文門經磁器口、珠市口、天橋至永定門路線,稱新六路。1939年新六路改由天橋至永定門,並改稱第七路。
至1946年全城設有十條路線,即北一路、南一路、北二路、南二路、西三路、東三路、第四路、第五路、第六路、第七路。
1929年,為了招攬晚間的乘客,電車公司決定將第四路車與其他各路電車聯結成環線,白天各路車照常行駛,僅在下午7點半至12點環線車行駛。當時有軌電車月票001
「鐺鐺」車「退市」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管會正式接管電車公司,賈庭三同志擔任第一任經理。此後電車公司不斷研製新型電車,開闢新路線,有軌電車事業達到一個新階段。但由於有軌電車存在許多不易克服的缺點,特別是它軌道大部分鋪設在市中心繁華街道上,嚴重影響舊城改造。
1958年開始,相繼停駛有軌電車,至1966年5月6日,有軌電車在北京運行42年後,離開歷史舞臺。(文圖/金中都 )
當時有軌電車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