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圍國會、刺殺議員 3項「恐怖攻擊」計劃 拜登就職日威脅不斷

2021-02-25 洛杉磯e生活

哈芬登郵報報導,國會警察局(Capitol Police)11日晚間對眾院民主黨團進行情資簡報指出,1月20日拜登就職典禮當天,華府地區可能面臨三項恐怖攻擊計劃,其中一項計劃包括發動群眾包圍國會大廈,並且刺殺民主黨籍及少數共和黨籍國會議員。

消息人士透露,在11日晚間的電話會議中,國會警察局新任領導階層對眾院民主黨團成員表示,目前正在嚴密監控三項各自獨立的恐怖攻擊計劃。

恐攻主題 點名殺民主黨議員

報導指出,根據國會警察局掌握情資,其中一項恐攻計劃是以集會遊行方式進行,號稱將創下「美國國內規模最大的武裝示威」;第二項恐攻計劃的主題,則是紀念6日攻佔國會大廈時遭警察開槍打死的抗議婦人艾施莉‧巴比特(Ashli Babbitt)。

三名眾院民主黨團成員指出,第三項恐攻計劃最令人感到憂心,包括要包圍國會大廈、白宮以及最高法院,阻止民主黨人進入國會大廈,甚至點名將殺害某些民主黨籍國會議員,好讓共和黨能夠繼續執政。

包圍國會 暴徒發布教戰守則

民主黨聯邦眾議員蘭普(Conor Lamb,賓州)12日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表示:「他們說有約4000名武裝『愛國分子』將包圍國會,不讓任何民主黨人進去。」

蘭普指出國會面臨明確威脅,「這群人還發布教戰規則,說明何時開槍和何時不要開槍,因此該計畫來自有組織的團體。」

蘭普表示:「我們不會和這些人談判或講道理,他們應被起訴並受阻止,不幸的是其中包含川普總統,這也是他須遭彈劾罷免的原因。」

議員驚恐 預先準備防彈背心

另一個凸顯安全威脅持續擴大的跡象是執法人員簡報時提醒議員,防彈背心已被編列為可報銷的費用。

議員經歷國會6日暴動的威脅後早已有所動搖,如今新一波威脅使他們更感驚恐;一名參與電話會議的眾院共和黨人表示:「很恐怖,那是你能想像最心驚膽戰的時刻。」另一名議員表示就算通話當下不害怕,掛上電話後也會寒意四起。

在簡報中,國會警察局表示,國民兵(National Guard)已經加入支援;拜登就職日當天華府至少會有1萬5000名國民軍駐守,43州等地紛紛協助支援。

眾院民主黨團成員說,情資簡報顯示,群眾計畫包圍白宮的目的在於維護川普不受傷害,包圍最高法院則是為了讓法院系統無力行事,而包圍國會大廈的目的,是要刺殺民主黨國會議員以及沒有力挺川普,並推翻選舉結果的共和黨國會議員。

相關焦點

  • 恐怖!衝擊拜登就職典禮的「內鬼」,竟是美國國民警衛隊
    25日,又一名參與暴力衝擊國會大廈的維吉尼亞州國民警衛隊隊員被警方逮捕……同日,新上任的拜登總統發布行政令,推翻了川普關於禁止跨性別者參軍的禁令。美國國民警衛隊,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本該守護一方安寧的軍事力量,為何與暴亂和恐怖襲擊扯上了關係?
  • 美新總統即將登場 拜登今日舉行就職典禮!
    當地時間20日中午之前,拜登將在首席大法官小約翰·G·羅伯茨主持下,在國會大廈西面宣誓就職。
  • 喬·拜登:美國第46任總統宣誓就職
    美國當選總統、民主黨人喬·拜登當地時間1月20日在首都華盛頓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在國會山舉行的就職典禮上
  • 「我要殺掉總統」:美國男子被控威脅拜登
    根據該案最新公布的文件,27歲的大衛·凱爾·裡維斯(David Kyle Reeves)在1月28日至2月1日期間向白宮總機打了一系列憤怒而暴躁的電話,威脅要殺死總統和其他聯邦官員。文件顯示,他在與特勤局的電話交談中重複了這些威脅,在這些威脅中,他挑戰讓特工試圖阻止他。
  • 7國70名議員致信拜登:讓我們攜手應對中國威脅
    義大利G7集團的約70位國會議員,就聯名致函給美國總統拜登,並希望美國能夠領導G7國家一起來應對中國的「威脅」,而這或許也就意味著,新的「八國聯軍」要出現了。中國是「威脅」?其實只是一個工具美國現任總統川普的權力已經被美國國會在理論上的「革去」了,雖然拜登還要等到1月20日就職之後,其才能最終成為美國總統,但是這並不妨礙,其在這個時候就被外界認為是美國得總統,因此最近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義大利G7集團的約70位國會議員,就聯合致函美國總統拜登,希望7國能在美國的領導下共同應對中國的「威脅」。
  • VOA慢速:與眾不同的拜登就職典禮
    定於1月20日舉行的總統正式宣誓就職儀式原本已經很是低調。 But after the attack on the U.S.普拉蒂表示,他認為就職典禮和國會大廈遇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事件。 For example, he said the inauguration is planned far in advance.例如,他說就職典禮是提前計劃好的。
  • 拜登:我不怕!
    「不,我不怕在外面宣誓就職。」據CNN消息,美國當選總統喬·拜登11日被問及,考慮到上周美國國會大廈遭遇襲擊,他是否害怕1月20日在室外宣誓就職時如此回答。CNN報導截圖「不,我不怕在外面宣誓,」 拜登回答說,「要認真嚴肅追究那些『參與煽動叛亂並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人的責任,這點非常重要。」
  • 1月6日國會暴亂「國會牛魔王」稱被川普騙了! 赴參院彈劾案作證
    1月29日世界日報報導,自稱「匿名者Q巫師的33歲男子錢斯利(Jacob Anthony Chansley)參加6日國會山莊暴動後被捕,遭到六項聯邦罪名起訴。自稱「匿名者Q巫師」(QAnon Shaman)的33歲男子錢斯利(Jacob Anthony Chansley)參加6日國會山莊暴動後被捕,遭到六項聯邦罪名起訴。
  •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副總統正式宣誓就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三次衝擊後,1月20日,78歲的拜登終於將如願登上北美鐵王座。在登頂權力巔峰的同時,拜登也接過了一樁又一樁爛攤子,疫情蔓延、經濟下滑、社會撕裂,而在每一個大議題下,問題同樣層出不窮。從已經公布的計劃來看,拜登及其團隊似乎做好了應對準備,但現實並非口號,喊出「Build Back Better」的拜登,下一個四年,無疑任重而道遠。
  • 對川普秋後算帳,自己卻遭遇步步殺機,拜登或將成為美國罪人?
    據民主黨議員1月22日宣稱,眾議院將以"煽動叛亂"罪名彈劾美國前總統川普,並將起訴狀送至國會參議院。不過在對川普彈劾中,美國國內又出現一系列變故。據美國媒體稱,部分國會議員被人威脅,目前聯邦執法官正在對此事進行調查。
  • 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就職演說透露這些信息
    當地時間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在首都華盛頓國會山舉行的就職典禮上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
  • 美國FBI警告拜登政府過渡面臨的威脅依然存在,民兵組織和極端分子希望炸毀國會大廈
    一名聯邦高級官員周五表示,拜登政府過渡面臨的威脅依然存在,聯邦當局正「非常密切」地關注總統即將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的準備過程。
  • 拜登就職日美國50州恐爆發起義?川普宣布華盛頓戒嚴兩周
    川普批准首都進入緊急狀態,萬名警衛隊士兵將保衛拜登就職典禮
  • 拜登宣誓就職正式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莫裡森祝賀:澳美聯盟從未如此重要
    點此關注澳大利亞貓本在線傳媒全平臺,聯繫合作微信xuchaomh澳洲總理莫裡森祝賀拜登就任美國總統。
  • 戈巴契夫:美國國會騷亂是提前計劃好的,給美國下一步命運提出質疑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邊子豪】據俄羅斯衛星網和《莫斯科時報》報導,蘇聯前領導人戈巴契夫在接受國際文傳電訊社採訪時表示,6日在美國華盛頓發生的騷亂明顯是
  • 索馬利亞首都飯店遭恐怖襲擊16死,安全部隊救出部長、國會議員以及平民共205人
    位於索馬利亞首都的「精英飯店」發生武裝攻擊,至少16死,多人受傷。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Mogadishu)一間高檔海濱飯店16日遭5名「青年黨」(Al-Shabaab)武裝分子使用槍械和炸彈攻擊,路透報導,造成包括攻擊者在內的16人死亡、43人受傷。
  • 拜登即將就任,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的日期為何選在1月20日?
    作為美國政治生活中一項重大的慶典,將於近日舉辦的總統就職典禮受到了國內外人民的廣泛關注。此前,川普總統也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不會出席當選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今日,拜登就此事做出回應毫無意外登上熱搜!川建國:我不去~拜登:太好了!網友紛紛表示:不愧是政圈頂流,川寶寶又調皮了,那麼拜登就職典禮時他究竟會去哪呢?
  • 百萬人攻陷國會,有人當場死亡,議員逃竄!警隊出動,全城宵禁,拜登川普這麼說...
    今天,美國國會就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進行認證,用以確定下一任總統。就如大家所預料的,結果肯定是:拜登當選。但是剛剛成千上萬的川普支持者突然包圍整個國會大廈,抗議這次選舉存在極大不公平性!警隊甚至阻擋不住外圍的攻擊大批民眾衝入國會大廈
  • 從拜登就職演說中讀出了什麼?川普「不講究」,拜登「太難了」!
    點49分,喬·拜登在國會大廈前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宣誓儀式上,拜登手捧一本其家族珍藏了128年的《聖經》,背誦就職誓詞。儀式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茨主持。宣誓儀式後,拜登隨後發表了22分鐘的演說。拜登演說直面當前美國社會存在的突出矛盾與問題,呼籲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社會團結起來,共同書寫「美國故事」。整體感覺,川普忒不地道,拜登還是比較難的,但也算是個「明白人」。
  • 拜登籤署4項種族平等行政令 打擊歧視亞太裔
    拜登總統26日籤署四項以推動種族平等(racial equity)為目標的行政行動令(executive action),其中包括打擊針對亞太裔的種族歧視和排外行為;另外,拜登也廢除前總統川普任內的重要舉措「1776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