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要撒謊?
人到了4歲左右,誰都會撒小謊。說謊是不太可取的,但心理學認為這是溝通能力和語言能力正在發達的良好證明。
用純潔的心誠實地傳達一切照理說應該是最理想化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隨著家人、朋友、戀人、職場人脈等人際關係的擴大,「不撒謊反而會傷害別人」「不撒謊反而會讓問題變得複雜」這樣的經歷和想法也會變得越來越多。
實際上,以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表明,任何人一天都會有7、8次無意識地在溝通交流中隱藏謊言的情況。
謊言有很多種,從「謊言也是權宜之計」的輕「罪」,到「騙子是小偷的開始」的與犯罪相關的謊言。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輕重被稱為欺騙(或欺騙式)的交流。
而欺騙性交流有兩種:
①把本來「沒有」的東西,說成「有」的謊言。
②把本來「有」的東西,說為「沒有」的謊言。
①是明明哪裡都沒去過,卻「去了國外度假」。其實沒有戀愛經驗卻「約會多到忙不過來」。
像這樣,是所謂的虛榮類型的謊言。
與此相對,②是,明明是很熟悉的信息,卻以「我什麼都沒聽說」裝作不知道的樣子,明明是和A戀愛了,卻說「沒見過A」。
像這樣是所謂的隱瞞類型的謊言。
我們一邊巧妙地區分使用①和②,一邊通過包含欺騙的溝通交流,很好地安排人際關係。
以20到40幾歲的男女為對象的調查顯示,①和②類型的謊言幾乎都沒有被發現。可以說是謊言橫行的狀態。
可見在維持人際關係、提升彼此幸福感方面,謊言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必要的。
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交流中的謊言的話,謊言未必是那麼窮兇極惡的東西。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反覆研究識破這些欺騙性的交流。不管用嘴說得多好,「眨眼」「眼神的動作」等眼睛的表情還是能露餡的。
概括地歸納一下,我們可以了解以下幾個傾向:
①把沒有的東西說成「有」的時候,眼睛不怎麼動。
②把有的東西說成「沒有」時,眼睛的活動會變得活躍。
簡單地說,為了虛榮而編造故事的時候眼睛是一本正經的,但是為了隱瞞什麼而拼命的時候眼睛是戰戰兢兢的。
確實,杜撰的人,比如「我在馬爾地夫的時候發生過這樣的事」「我收到了這樣的情書」等,一邊杜撰,一邊漸漸自己也沉醉在自己的話語中,在心裡的某個地方忘記了自己在撒謊。
就像自己被自己騙了一樣,撒了一個擾亂自己的謊言的時候,其本人的自我厭惡感卻非常小。
而自我厭惡感小的結果,就是導致說謊這件事在表情上很難表現出不同。
另一方面,想要隱瞞「有」的人,一邊真實地感受著「其實是自己親眼目睹過」的現實,一邊為了不被發現而努力地演戲,所以腦子裡忙得不可開交。
因為內心動搖很大,其結果就是在眼睛上容易表現出來。
無論如何都想追求是真是假的時候,就試著使用本文提到的這個①②的原理吧。
比如,想知道對方是否和A見過面的時候,你可以問他「你昨天都在幹什麼呀?」類似這樣的話。
如果對方撒謊的話,是很容易隨心所欲地編故事的。也就是說,會出現編故事①的狀況,眼神容易變得堅定,不容易識別是否是在說真話。
但是,如果你問他「你昨天和A先生見過面嗎?」類似這樣直接問的話。如果他見過A,卻謊稱說沒見過面的時候,就會變成②的狀況,眼神容易變得閃爍,表情馬上就會變得容易識別是否在說謊。
如果他說著「我昨天沒和A見過面」,眼神也是堂堂正正地不動的話,實際上沒有見過面的概率很高,他大概率說的是實話。
想通過瞳孔的動作看穿謊言的時候,就可以問「不是有什麼什麼嗎?」「你知道什麼什麼吧?」,讓對方否定,觀察當時的眨眼和眼神的動作,就一目了然了。
類似這樣,從了解內心和表情的關係出發,在做出重要決斷的時候,這可能會成為你重要的提示,幫助你了解更多,知道更多真相,也成為鑑謊達人。
點個在看再走吧!
作者簡介:
磨塔塔
日本國立大學心理學碩士畢業
超過十數年學習、鑽研心理學
將心理學知識揉碎了掰開了
致力於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地解讀人心
心理學術 / 知識乾貨 / 趣味心理
聽說點擊「在看」的人,都變幸福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