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年這個時候,你總要暗下決心:今年要把去年許的前年的願望實現——那可能是你立 flag 的姿勢錯了。
三點小技巧,助推新年決心,從「說到」變「做到」,明年不打臉。
1.目標不要說出來。
實驗證明,一個目標如果說出來讓別人知道,就會更難實現。
心理學家 Peter Gollwitzer 一直都在研究人是如何實現目標的,他在實驗中 (Gollwitzer, Sheeran, Michalski, & Seifert, 2009) 測試出了一批動機同樣強烈的人,讓其中一部分人說出自己的目標讓大家知道,另一部分人則把目標藏在心裡。然後用一段時間來觀察這些人是如何為目標奮鬥的。
結果發現,把目標藏在心裡的,實際努力天數更多,並且認為自己離實現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說出自己目標的,實際努力的天數更少,放棄得更早,卻反而覺得,自己離目標又更近了一步。
相比之下,哪組人更容易實現目標,一目了然。
研究發現,這是因為當你把目標告訴了別人,大腦會自動腦補目標已完成,潛意識會想到目標完成後的種種好處和旁人崇拜的眼光。任務默認完成,你就不再有動力去努力了。而把目標藏在心裡,則是推遲享受,你的大腦知道革命尚未成功,你會一直需要努力,這樣,你付出的行動更多,於是更容易走到終點。
2.把目標拆分成具體的 if-then 行動步驟。
將計劃和 if-then 結合,if 部分寫明相聯情境、then 部分寫明對應行動,這樣一來,執行效果倍增。
比如減肥,一味和自己說「我要減肥」,往往效用有限,你不妨換個方式,給大腦下個指令:
如果想吃零食,我就吃個蘋果。
再如,每天的學習計劃,不要寫成「上午學英語」,而要這樣寫:
- 上午開始第一個番茄鍾,用來晨讀
- 午後開始的前兩個番茄鍾,用來閱讀某書
給每項任務設置明確的啟動條件,一但滿足條件,立即開始執行這項任務。
你可能會有疑問,如此簡單的表述改變,就能管用嗎?
2006 年,Gollwitzer 等學者利用元分析方法,總結了 94 項獨立研究中超 8000 名受試者數據,得出結論:if-then 管用,且非常管用。
為什麼 if-then 計劃的執行效果,會遠優於「我要減肥」這類純目標表述呢?
Gollwitzer (1999) 解釋,當你以 if-then 安排任務時,會明確一個未來情境(如想吃零食),於是該情境的心理表徵會被高度激活,由此情境一到,大腦便積極推動你執行預定任務。這是純目標表述所不具備的優勢。
通過不斷拆分任務,才能最終確認每個任務都是可完成的,一個人才能變得現實,變得踏實,目標才有可能一步步實現。這麼做也可以幫你及時調整目標和預期,避免目標過大無法實現而一直受挫,最後就佛了。
3.抽象目標更給力。
也許你還沒想好新的一年具體要實現些什麼,這也不打緊,一個抽象詞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一方法來自認知科學家陽志平,他在回答「怎樣制定新年計劃」這一問題時寫道:
儘可能不要定太具體的新年計劃,而是選擇一個抽象、模糊、性感的詞彙。比如我在 2016 年給自己定的詞彙叫做「柔軟」。因為我的性格強勢,這一點會影響我管理公司。去年我定了「柔軟」那個詞彙後,我會有意識去想:怎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溫柔一些?怎樣才能更好地容忍一些看不慣的現象?歷史上有哪些智者以性格強勢著稱,他們在人到中年後,是如何變得柔軟的呢?
結果還不錯。…這樣的方法比定一個具體的目標好很多。
他解釋:如果你用一個抽象、性感、模糊的詞彙作為新年目標,這個詞彙又跟你的行為模式相關,這樣你可以去學歷史上的大拿,學身邊的人。到了年底的時候,你的收穫更大。性格決定命運,當你的行為模式變得更好,自然會產生更好的結果。
而結合第一點「不要把目標說出來」看,抽象詞彙這一方法卓有成效,或許是因為這個抽象的詞、這個目標,永遠都沒有終點——比如你無法實現「柔軟」,比如你無法實現「積極」,但你永遠可以做到更柔軟,更積極——於是大腦判斷目標一直處於未完成的狀態,於是認知資源得以不斷調用,以靠近目標。
所以,當你選擇做或不做一件事,你不妨就想:這件事,符合我對自己的期待嗎?怎樣才能向自己的期待再靠近一點點?遇到問題,你還可以想:如果是我敬佩的人,他們會如何處理?
簡單兩問,便又朝目標進了一步。
4.2019,不妨就以關鍵詞定抽象目標、以 if-then 行具體任務——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
後臺回復
「番茄鍾」
給你的計劃
開個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