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怎麼翻譯?這可不是小問題。就拿中國的象徵「龍」來說,翻譯成「dragon」就被動了很多。
為什麼呢?中國概念太中國化,不了解中國特殊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很難理解,「dragon」在西方人心目中指的是會噴火的邪惡「dragon」,容易遭異化。
近日,帶著金絲邊眼鏡的54歲加拿大投資商安德魯在溫哥華的候機室,與鄰座的一位中國商人聊起了他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以往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英文翻譯「One Belt One Road(簡稱為OBOR)」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與之相對應的,「the Belt and Road(簡稱為B&R)」這一譯法則越來越為媒體和學者們所青睞。
除了投資,安德魯目前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在中國尋找企業,與加拿大進行農產品、礦產以及林業方面的項目合作,他對「B&R」改名的發現源自於近幾個月所接觸的一系列項目推介會的英文翻譯,這一次飛行已是他今年以來,第四次飛往中國了。
▲「一帶一路」官方譯法出臺之前,曾被廣泛翻譯為「One Belt One Road」。
而2015年初,在廣州的安德魯第一次接觸到「一帶一路」這個概念,當時的譯法還沒有官方規範。當他看「One Belt One Road」時,並沒有對此十分重視,因為這些單詞對應的意思是「一根腰帶一條路」,令人迷惑不解。
對於「絲綢之路」及其背後所衍生的含義沒有清晰的認知,是大多數剛剛接觸「一帶一路」這個概念的外國投資商普遍的境遇。
老外的發現並不是沒有依據
根據公開資料
小編搜集到了這樣的宣傳海報
和會議照片
▼
這些圖片的時間大概出現在2013年9月到2015年7月,「一帶一路」被翻譯成「One Belt and One Road」。
實際上,在2015年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已會同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共同發布了「一帶一路」英文譯法的官方規範:在對外公文中,統一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英文全稱譯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帶一路」簡稱譯為「the Belt and Road」,縮寫用「B&R」。
▲「一帶一路」路線圖
來華參加會議的官員、學者們,不少都將「一帶一路」作為他們發言的重點內容,將「一帶一路」視為自身國家發展的巨大機遇。
但有意思的是,他們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疑問,那就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到底是一個旨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合作倡議( Initiative),還是一個涉及到地緣政治利益的戰略(Strategy)?
以印度學者為例,印度防務與分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普麗揚卡·辛格表示,「中國的很多學者認為印度在參與『一帶一路』合作中顯得並不積極。不是印度不情願,而是(印度)到現在也不理解中國『一帶一路』的定位和意圖。」
其實「戰略」這一字眼在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總是頗為敏感的。在復旦大學第四屆中國周邊外交研討會上,一名從事海洋研究的軍事學者提到,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應該慎談「戰略」,因為「戰略」是對抗性的,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的疑慮、警惕和焦慮。
對此,官方在譯法規定中還指出,「倡議」一詞譯為「initiative」,且使用單數,不使用「strategy(策略)」、「project(設計)」、「program(項目)」、「agenda(議程)」等措辭。
▲《一帶一路:中國崛起後給世界帶來什麼?》(英文版)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王義桅教授所說
「油畫思維不懂水墨畫」
「一帶一路」譯名的背後
折射出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這就對我們進行對外溝通
合作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來源:經觀要聞、觀察者網、澎湃新聞、中國日報等
監製:張亞芬
統籌:呂景
編輯:李行一
聲明:本公眾號原創內容,版權屬於河南航空港衛視傳媒有限公司。如需轉載、商務合作或提供節目線索,請聯繫官方郵箱hkgzaixian@sina.com,或致電0371—60979115!對於任何形式的侵權行為,我們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