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陝工職院退休老師,想在自己離世後以花葬的形式進行安葬,因為這樣可以給國家節省土地,還可以永遠的被花兒圍繞。記者幫助老人聯繫了鹹陽市民政局和鹹陽市部分陵園,但目前鹹陽市還沒有花葬的相關政策及喪葬服務。詳情請見下文。
「希望現在的年輕人
要想著自己為祖國和人民可以做出多少貢獻」
王厚欣老人,出生於1935年,是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從事教育行業多年的一位退休老師,老人在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之餘,還為公益事業貢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在2020年疫情期間,老人就捐贈了1000元人民幣。而且老人還希望現在的年輕人不要老想著自己什麼沒有得到,而是要想著自己為祖國和人民可以做出多少貢獻。
「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貢獻,
如果沒有生命了,沒法貢獻了」
老人表示自己只是聽說過花葬,但是具體不太了解,之前還聽說過樹葬、水葬的生態葬禮形式。老人說:「我覺得人離開世界後也就沒法給人民貢獻了,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貢獻,如果沒有生命了,沒法貢獻了,離開世界的時候就也不想佔用國家的土地。其次,我最喜歡的花是菊花,因為自己的兒子出生的時候菊花開的最旺盛,如果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在花的簇擁之下,這樣也就感覺孩子還在自己的身邊。」
記者在了解了王奶奶的訴求之後,記者也幫助王奶奶聯繫了鹹陽市民政局和部分鹹陽市部分陵園,但目前鹹陽市還沒有花葬的相關政策及喪葬服務,之後我們也會盡力幫助王奶奶繼續聯繫。
那麼,在這裡也專門給大家科普一下花葬這個綠色生態的殯葬方式: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這是我國的傳統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逐步改變。永遠與美麗鮮花為伴,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與親人和世界告別,從而被更多人採用。如今,花葬、樹葬等生態葬方式已漸漸的被人們所熟知。
花葬就是將骨灰倒進花壇下方地窖,讓其自然溶解。上面再種上花,一般來說,有骨灰滋養的花圃,花朵都會分外豔麗。而且這種安葬方式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除去基礎建設用地,可達到「零佔地」,與傳統的安葬方式相比,花葬環保又節約土地,可以實現真正的環保節地生態安葬。
節地生態安葬,就是指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採用樹葬、花葬、草坪葬,以及骨灰立體安葬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安葬骨灰的安葬方式。
生態花葬其實不是簡單的葬在花海的意思,而是推行殯葬改革的一種新的生態安葬方式,是繼骨灰撒海等環保節地葬法後的最綠色、最理想的喪葬方式之一。
近年來,我們國家也在倡導綠色、文明殯葬理念,公益性生態公墓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純節地型公墓也在不斷增加。有了眾多「平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另一種告別生命的方式,包括骨灰廊、骨灰堂、海葬、花葬、樹葬等多種生態節地葬法逐漸被更多人群所接受,節地生態安葬得到進一步推廣。
華商報記者 楊寧 編輯 魏藝超 牛佩瑤
二三裡資訊
微信號:ersanlinews_ln
新浪微博:@二三裡遼寧
更多即時新聞資訊盡在二三裡APP
長按二維碼關注二三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