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只有兩個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母子——86歲的王以芳和59歲的伍雲富。
一間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土牆房子就是他們的家,地面坑坑窪窪高低不平,家裡唯一顯眼的是一臺八成新的輪椅,那是殘聯送來的。高齡多病的母親、下肢無力癱瘓在床的兒子、沒有多餘的人來幫襯,這就是王以芳和伍雲富的現狀。耄耋老人照顧花甲老人,苦苦支撐的王以芳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我死後我的兒子怎麼辦?」是她念叨得最多的話語和考慮得最多的問題。
表兄妹結婚釀悲劇 孩子的智商都不正常
王以芳的家在安居區保石鎮水井村3組,出生於1930年的王以芳和丈夫是表兄妹結婚,這為這個家庭以後的坎坷命運埋下了伏筆。孩子們陸續長大,王以芳發現,反應遲鈍的大兒子在28歲那年下河洗澡,不慎溺水身亡。大女兒因為身患精神疾病,也在早年間去世了,出嫁的小女兒頭腦也不是很靈光。伍雲富是三兒子,因為頭腦不靈活,一直沒有成家。
沒有人知道王以芳是如何度過那些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日子的,在大兒子和大女兒相繼去世後,她和三兒子伍雲富生活在一起。本以為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了,沒想到命運還是沒有放過這個苦命的老婦人。
三兒子50歲時突患疾病 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
2007年,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下肢無力,逐漸無法行走。」那一年,伍雲富50歲。王以芳帶著兒子去鎮上和村裡的衛生院,被診斷為風溼性關節炎。因為家庭拮据,伍雲富沒能到大醫院作全面系統的檢查。所以直到現在,伍雲富的病因到底是不是風溼性關節炎,無法確定。他每天堅持服用醫生開的藥,但他的雙腿卻逐漸失去行走能力,到最後再也無法起床,只能終日躺在床上。
三兒子患病給王以芳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彼時已經77歲的她,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卻不得不承擔起照顧癱瘓兒子的重任。沒有額外的經濟來源,沒有人幫襯,勤勞的王以芳一年四季種點小菜,再等到逢場天賣點菜補貼家用。因為經濟拮据,她和兒子每天吃兩頓的時候是很多的,而肉是很難得吃到的,素麵是他們的主食。伍雲富愛喝酒,每天都要喝點,王以芳每次趕集的時候都會給兒子打一斤酒回來。生病後的伍雲富脾氣很怪,時常吵鬧自己的母親,每逢這時候,王以芳總會流著淚走到一邊。
政府將他們納入低保 但她心裡總放不下兒子
因為家庭狀況確實困難,當地黨委政府將王以芳母子納入了低保。但因為王以芳有子女,不符合五保老人的條件,因此不能進敬老院。但是伍雲富無兒無女,明年滿60歲以後就可以進敬老院了。然而當村幹部提出明年送他去敬老院的提議後,出人意料的是遭到了伍雲富的強烈反對。「我不去敬老院,我就要待在家裡。」「現在敬老院條件很好,你去了還有人照顧你。再說了,你老母親都這麼大歲數了,你還忍心折磨她呀?」面對村幹部的質問,伍雲富沉默不語,只是反覆念叨說自己不去敬老院。
對於村幹部的建議,王以芳表示贊同。「我這麼大歲數了,說不定哪天就不在了,他能夠有個落腳地,我也安心。」王以芳說,自己還會繼續做兒子的思想工作,讓他明年滿60歲以後進敬老院。至於自己,王以芳並沒有過多的考慮。「我現在身體還硬朗,可以自己煮給自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