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範,時尚潮,新銳解讀中國人關心的國際新聞。觀全球,看新聞,點擊上方"新華國際",期待您的關注。
——————————————————
蘇格蘭9月18日獨立公投前夕,娃娃臉英相卡梅倫飛赴阿伯丁發表最後演講,歷數蘇格蘭為大不列顛貢獻的榮光,以及脫離英國對蘇格蘭切身利益的危害,言辭華美懇摯。
看得出這篇演講絕非一蹴而就,而且卡梅倫必定私下練習甚久,抑揚頓挫,輕重拿捏,足可成為外國人學英語的一篇範文。
和女兒一起觀看網上流傳的演講視頻。聽著聽著,女兒突然發問,為什麼他說英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
有點錯愕。真是孩子,關注的是新聞以外的東西。想了想解釋說,最偉大(greatest)和最強大(strongest)是兩回事。
強大與否,有相對客觀的評判標準;偉大與否,主觀認定的成份居多。認為自己國家最偉大,是出於對國家的愛和對國家成就的驕傲,不是因為與他國比較,不必也不可能強求別人同意。
如果為了突出本國的偉大而貶斥他國,就容易閉目塞聽,墜入荒謬。卡梅倫是在國家面臨分裂的時刻對本國人民發表演講,並非向國際社會做外交宣示,所以無可厚非。
英國只是一個島國,雖然留住了蘇格蘭,在歐洲地圖上存在感並不突出,更不用說在世界地圖上了。
但很多在英國待過的外國人,只要沒帶雙新晉暴發戶只認菩薩金裝的富貴眼,會慢慢感受到這個國家,從風景到文化和人民,有一種雍容遼闊的氣度。
歐洲大陸上的人,特別是法國人,常嘲笑英國人總是「板著」,內向乏味,一個經典比喻就是形容英國人是個熱水瓶,英國人自己似乎也很接受。
筆者每當想起悶騷的英國社會,就覺得熱水瓶的比喻實在是神來之筆。但不要忘記,熱水瓶外表硬挺冰涼,裡面卻熱氣蒸騰。低估英國社會的內在活力,將是一個錯誤。
不說別的,英人喜歡自嘲的程度、對外國人的嘲笑的容忍度,舉世罕有其匹。美國作家比爾·布賴森在英國住了20年,走時寫了本書《哈,小不列顛》(英文書名直譯有點無趣:《來自一個小島的札記》),在英倫三島賣得那叫一個好,還被《衛報》評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書」,排名在狄更斯的《霧都孤兒》與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之間。
BBC乾脆直接篡改大不列顛的國號,以《小不列顛》為名拍攝劇集,專門諷刺英國社會,熱播之後,又做了一季《小不列顛鬧美國》,跑到大西洋彼岸去嘲笑自己,也順帶涮一把美國。
英式幽默有點苦味。初來乍到的人,讀幾份英國報紙,很可能就會被英國人對自己的刻薄驚住。但住久了,與英國人打交道多了,便發現自嘲常常也是英國人嘲笑別人的開場白。先笑自己,再笑別人,便不易惹惱對方,這是英國人練達世故之處。
而自嘲的背後,日不落帝國子民的優越感根深蒂固,遠遠比一些同胞按中國式邏輯推演出的失落感來得鮮明強烈。
英人有句話,筆者曾在不同場合幾次聽到,印象深刻。大意為:英國雖是一個小小島國,卻開創了整個世界現代文明。這句話可以很清楚地說明他們的底氣何來。
在筆者看來,英國人有底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傳承深厚,又包容開放、兼收並蓄。
英國的中小學教育,非常在意培養孩子們的「世界眼光」。大英博物館作為全球博物館,薈萃人類文明的傑出創造,一年四季從英國各地前往參觀的中小學生絡繹不絕。
在英國,從印度到埃及,從希臘到日本,當然還有中國傳統文化,都有眾多擁躉,但沒有哪種異域文明能夠擁有一家獨大的魅力,更難以激發「發現新大陸」式的驚喜。原因無他,從小耳濡目染,見識過了。
世上大江大河,在其中上遊,每多險灘急流,至下遊方始寬闊、平緩、浩蕩。所謂大邦者下流,大國便如同居於江河下遊,不僅要有博大開放的胸懷,而且要有平易謙和的氣度。
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加上本國傳承亦深厚連綿,內生的創造力自能勃然興盛。如果趾高氣揚,生活在自己最了不得的幻覺裡,即便世界地理考滿分,恐怕也談不上真正的全球眼光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