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長滿『刺』的鐵桿子是幹什麼用的?」首次探訪中國航油梧州供應站的小記者,對站內的各類設施十分好奇。小記者楊靖薇通過採訪得知,這個設施是一根「防撞杆」,用於防止不法分子對站內安全設施進行衝擊。按照講解員的要求,全體小記者在進站前都得先把手機交出來,臨時存放到指定的地方。原來,在站內使用手機等設備可能會產生火花,對站內用油安全產生威脅。對此,小記者李宛霖感慨地說:「這裡管理很嚴格。」
講解員向小記者介紹航油運輸車的用途。
此時,一輛白色的航油車吸引了小記者的目光。大家走近一看,只見車子的一側布滿了壓力表和閥門開關。講解員介紹說,通過觀察壓力表上的參數變化,工作人員就可以掌握航油車給飛機加油的進度了。「那航油車裡面的油又是怎麼來的呢?」小記者蔡廣誠提問。講解員讓小記者跟隨他來到裝卸油泵棚,只見在棚子的一側,整齊地排列著三個巨型油罐。據了解,每個油罐的容積高達500立方米。
講解員向小記者展示航空煤油的樣品。
「大家知道工作人員是怎樣把大油罐裡面的油輸送到航油車上的嗎?」講解員剛發問完,小記者楊昱騰立刻舉起手回答,「通過機器泵實現的。」講解員又升級了問題的難度:「連接油泵有兩種管子,一種是軟一些的,一種是硬一些的,哪一種是用於從大油罐髮油使用的?」由於缺乏相關知識,許多小記者被難住了。最後,講解員解開了謎底,「從大油罐髮油講求安全平穩,壓力向外,我們會採取材質表面光滑一些、硬一些的壓力管子。」原來如此,小記者們紛紛把這個知識點寫在採訪本裡。
「桌面上有三種液體,請小記者分辨哪一種是航空煤油?」在講解員的提問下,許多小記者紛紛把手指向其中一瓶淡黃色的液體,他們認為「油品應該有一定的顏色」。不過,講解員卻告訴小記者們選錯了,他拿起一瓶無色的液體說:「這才是航空煤油。」
小記者們認真聽著講解員介紹航空煤油。
小記者何美君舉起手裡的礦泉水,和眼前的航空煤油反覆對比,臉上流露出驚訝的表情。何美君採訪得知,航空煤油的油品對質量有著嚴格的控制標準,不能摻雜水和其他雜質,否則會嚴重威脅航空安全。為了讓小記者們對航空煤油有更深入的了解,講解員還特意把瓶子打開,讓小記者通過嗅覺去分辨航空煤油。另外通過現場實驗,小記者們還了解到,當水和航空煤油混在一起時,會由於各自的密度不同而出現分層。
活動後,小記者唐子健表示,自己本身是一個科技迷,這次研學活動更加激發了他鑽研科學的興趣。他會把研學心得寫成新聞稿件,分享給更多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