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耳熟能詳的民謠是說孩子們對年的期盼。
我們小時候確實盼望著過年,有好吃的是其一,更主要的是可以盡情地玩,放鞭放炮放煙花,這可是那時男孩子們最喜歡幹的,也是平常玩不到的。況且一到過年,我們的一些「武器」也可以大大地派上用場了,比如鏈子瓣手槍,過年時可以拾啞炮,也有零錢買砸炮,是「彈藥」最充足的時候。
記的那時除了鏈子瓣手槍,我們還有一種簡單的「火器」,是用子彈殼和子彈頭做的,叫「甩炮」還是「扔炮」啥的,反正是小孩子們玩的東西,好像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就按自己的習慣叫甩炮吧。甩炮玩起來也簡單,裝上砸炮,扔向空中,落地便清脆的炸響。
因為甩炮簡單,因此一般都是我們自己動手做。原料也不複雜,一個子彈殼,我們俗稱炮筒兒,一個子彈頭,一截細鐵絲,這製作的主料就算備齊了。子彈殼得要步槍的,手槍的太小,裡面沒有足夠的空間,砸不響砸炮,機槍的或更大的,一是不好搞到,再者搞到了也不敢用,扔上去,落下來砸到頭上可不是鬧著玩的。
那時有親戚當兵的小夥伴就顯得牛了,總能輕易弄到子彈殼和子彈頭。我們這些沒這方便條件的,只好用自己心愛的玻璃球、模子、方寶(元寶,啪兒)等跟別的孩子去換,再不行就得攢錢,等推小車賣雜貨的來了買一兩個了。子彈頭還好說些,實在沒有,又捨不得花錢,用一截鋼筋頭、鐵珠子子類的代替也可以,不過效果肯定不及子彈頭。
做甩炮工藝雖簡單,但實在費功夫。先得在子彈殼靠底部(凹槽上面)橫著剌開一道縫,開一個小孔,以便填充彈藥(砸炮),孔不需太大太寬,能塞進砸炮就行。
開這個孔,沒好辦法,就得用鋼鋸鋸。說是鋼鋸,其實就是不定哪個小夥伴央求大人找來的工廠用過的廢鋼鋸條,有時就有半根。沒辦法,就用這半根鋸條慢慢鋸,啥時大功告成,需要耐心。
裝彈藥的孔弄好了,還需更有耐心,得把一個子彈頭裝進子彈殼裡。裝進去之前,先得把子彈頭底部磨平,為的是它能把砸炮砸響。如果子彈頭稍粗,還得磨細,好順利地裝進子彈殼裡。
磨子彈頭的工具就是洋灰牆圍子或洋灰臺階。磨的時候得注意觀察,不能讓房主看見,要不會被趕跑的,因為這磨子彈頭破壞力太大,能把牆或臺階磨出一道溝來,有的時候把子彈頭磨得都燙手了。
我們的耐心也是有限的,等子彈頭粗的地方磨得差不多了,就用錘子把子彈頭釘進彈殼裡去,子彈頭得尖朝上,跟一顆整個的子彈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子彈頭較小,磨平底部,直接裝進去就行了。
這樣甩炮的主體就大功告成了。但還得在子彈殼上部細的部分對著鑿兩個眼兒,穿進細鐵絲,把細鐵絲做成扁環裝,它的作用一是擋住裡面的子彈頭不掉出來,更主要的是,得在鐵絲上拴上紅頭繩、紅布條之類的,為的是甩炮能垂直下落。
做好了甩炮,幾個小夥伴,找一個開闊的地面硬的地方,裝上彈藥(砸炮),把甩炮高高拋起,甩炮帶著紅尾巴,從高處垂直落下,裡面的砸炮被擠壓撞擊,爆炸聲清脆響亮。我們有時也比賽,看誰的更響亮;有時喊著號齊刷刷地拋向空中,甩炮紛紛落下,噼噼啪啪作響;有時就直接甩到牆上,響聲更清脆!反正這簡簡單單的甩炮總能讓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小小的甩炮,美好的童年,真的讓人難以忘懷!
【作者簡介】雄安新區雄縣人,現在法院從事文字工作。喜藏書,也喜讀書,部分散文篇目收錄《雄安溫夢錄》,13931378578(微信同步)
本文為「雄媒社」(ID:xaxqhot)原創文章。
雄媒社(ID:xaxqhot)立足雄安,面向京津冀,致力草根原創,每天都有全網獨一無二的內容。誠邀各地寫手加盟,投稿郵箱1702786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