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拜登的亞洲優先並非擁抱北京或重修舊好

2021-02-27 波士頓一點資訊

世界日報12月15日報導,中國政策研究計劃主任14日表示,拜登在東南亞主導權上應保持穩定與存在感,勇於投資並展現力量,「亞洲優先不是擁抱北京或重修舊好」

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研究計畫主任沈大偉(David Shambaugh)14日表示,對於東南亞的主導權,拜登在此應保持穩定與存在感,勇於投資並展現力量,「亞洲優先不是擁抱北京或重修舊好」。

圖源「Craig Stephens」

沈大偉14日在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的一場視訊座談會上,談論新書「強權相遇之所在:美中在東南亞」(Where Great Powers Meet: America and China in Southeast Asia,中文書名暫譯)。

沈大偉提到,中國與亞太14國上月中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美國來說不是好消息,美國花了8年到10年說服部分東協國家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結果川普2017年宣布退出,他當時人就在新加坡,可以感覺到「空氣似乎被抽光了」;對這些東南亞國家來說,他們再次確認「美國人不可預測」。

圖源「Getty Image」

沈大偉說,中國自2010年起就與東協國家有自由貿易協議,造成巨大的貿易成功,也推動全球貨幣與商業海嘯,他認為如今的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投資的期待不增反減,有助其他國家在該區域的投資合作;至於拜登在上任後是否重新加入CPTPP,得要到明年1月後持續觀察。

被問到拜登的亞洲政策優先事項,沈大偉說,美國應該建立與印日韓澳菲泰等國的牢固關係;亞洲優先不等於擁抱北京,或是重修舊好,政黨輪替不會影響美中關係的實質。

沈大偉說,「若要問我拜登怎麼經營東南亞,第一個是泰國,泰國態度搖擺,正向中國傾斜。」

沈大偉表示,如今美中在東南亞競爭,絕非過去冷戰時期的對抗模式,也不是你來我往的互動,且東協10國各有盤算,因此局勢非常複雜且分歧。

圖源「美聯社」

沈大偉說,中國看似在東南亞擁有霸權或佔主導地位,他認為該論述證據不足。

沈大偉列出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尼、汶萊與泰國,偏向中國;美國在該地區則有越南、新加坡和菲律賓等盟友,雙方盟友比率為7比3;但這些國家都不想要跟中國保持過度親密的關係。

沈大偉表示,金錢和地理條件正是中國最大的優勢與劣勢,東協今年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量達6000億美元;陸方看起來與東協國家親密無間,實際上這些國家都意識到中國近在咫尺,甚至太近了,讓該地區始終籠罩在一團暴風底下。

沈大偉表示,中國在越南有廣泛投資,同時陸越之間在南海地區的爭端、不信任與敵意都超過1個世紀,雙邊關係相當複雜。

相關焦點

  • 拜登明確「美國優先」 :本國完成接種前不捐疫苗
    據美媒《Politico》報導,正值全球各國皆爭取疫苗之際,美國總統拜登19日參加七大工業國會議時,宣布美國將捐贈40億美元,幫助貧困國家購買疫苗
  • 美國優先行不通了?馬克龍默克爾公開與美國唱反調,場面很精彩...
    2月19日,拜登公開表示,「美國回來了,跨大西洋聯盟回來了」。隨後,拜登講了一大堆車軲轆話,即呼籲英、法、德、意、日、加拿大跟著美國圍攻俄羅斯,並騰出手來一塊針對新興大國。拜登自信滿滿地強調,傳統盟友應該相信,美國的領導力會再次出現。老大發話後,小弟詹森便上場了。
  • 拜登政府扭轉川普移民政策,這類無證移民將被優先遣返
    白宮周一表示,拜登政府將就遞解無證移民罪犯出臺新規,將把遞解優先從犯有詐騙罪、襲擊罪、洗錢和酒駕等罪行的無證移民調整為那些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人。「沒有人說酒後駕駛或襲擊是可以被接受的行為,因此類行為而被捕的人應由當地執法部門酌情審判和判刑,但我們正在談論的是應優先考慮將哪些人驅逐出境。」她繼續說道。該指導方針與川普政府對無證移民的強硬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周一的宣布是拜登政府對移民改革的最新措施,政府還尋求為1100萬無證移民提供獲取公民身份的途徑。
  • 頭條 | 歷經群嘲和圍攻,川普的「美國優先」氣數將盡?!
    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則怒斥美國只顧「美國優先」,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在全場贏得掌聲。此前不久,川普剛因發表宣揚「美國優先」的講話而在聯合國遭到嘲笑。據英國《衛報》網站報導,川普25日在聯合國演講時敦促其他國家拒絕全球主義,擁抱愛國主義,他的講話被其他國家領導人的嘲笑聲打斷。川普大肆宣揚「美國優先」緣何接連遭到嘲笑和諸多國家的集體「反擊」?
  • 經濟學人寫作:拜登就職後,「美國優先」還能走多遠?
    ,大家可以舊詞新學,吃透一些詞彙短語的用法。 美國當地時間1月20日,拜登在華盛頓宣誓就職美國第46任總統。拜登從1987年開始就競選總統,二十多年過去如願成功競選,但明顯這一任總統接手的是一個處於多事之秋的美國,經濟學人這篇文章談到了疫情給美國包括經濟在內各方面的影響,國會攻佔事件的後續影響,川普管理下美國民生以及對外活動的糟糕情況,最後設想了拜登就職後處理政務的棘手場景。
  • 拜登上臺,對這個國家可能不是好消息
    日本《朝日新聞》12月12日刊載題為《美國新政府上臺後半島形勢如何發展
  • 他們竟然在攻擊拜登的狗!
    據《野獸日報》報導,當地時間2月19日,美國電視頻道「Newsmax」主持人格雷格•凱利(Greg Kelly)在節目中開始攻擊起了總統拜登家裡養的狗「冠軍」。一旁的歷史學者嘉賓更是表示這狗看起來「髒兮兮的」,不像是總統養的狗。
  • 拜登:美國不會解除對伊朗的制裁
    據法新社華盛頓2月7日報導,拜登表示,他不會像伊朗領導人們7日再次要求的那樣,取消制裁、朝伊朗邁出第一步。
  • 拜登新內閣「政治正確」,意味著什麼?
    拜登上任,組建了新內閣。其中的多元性不禁讓人驚嘆:我們曾經熟悉的那個「美國」,又回來了。內閣裡有美國首位女副總統——賀錦麗;▲美國首位女副總統賀錦麗有美國首位公開同性戀的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在小南看來,這意味著未來四年一個民主黨執政、與川普時期截然不同的美國。它會更加倡導全球化:與川普強調「美國優先」、傾盡全力反對全球化、在美國國內重建工廠、與中國打貿易戰不同,拜登更有可能幫助美國拓展海外市場、為海外學生留學美國提供更多貸款和優惠條件、承擔國際組織的開銷。
  • 菲環境專家冀拜登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向氣候行動的正確方向邁出一步,這是美國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之後的一個關鍵時刻。  雖然拜登並不是解決越來越嚴重的氣候危機的萬靈丹,然而氣候專家表示他相信科學,這是他競選擊敗川普原因,川普一再質疑破壞氣候背後的科學。
  •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副總統正式宣誓就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三次衝擊後,1月20日,78歲的拜登終於將如願登上北美鐵王座。在登頂權力巔峰的同時,拜登也接過了一樁又一樁爛攤子,疫情蔓延、經濟下滑、社會撕裂,而在每一個大議題下,問題同樣層出不窮。從已經公布的計劃來看,拜登及其團隊似乎做好了應對準備,但現實並非口號,喊出「Build Back Better」的拜登,下一個四年,無疑任重而道遠。
  • 拜登上任後立刻砸下大棒,特魯多滿臉愁容,加民眾憤慨:必須報復
    該項目可謂是命途多舛,歐巴馬時期就叫停了,川普剛上任的時候,立刻恢復,現在換了拜登,又再次叫停。這也是美國這些年來的一個縮影,在很多問題上,都陷入到了"循環否定"的怪圈。此事將美國2黨的分裂體現得淋漓盡致,拜登被認為是歐巴馬任期的延續,川普推翻一大批歐巴馬的政策,拜登上任之後立刻開始糾正。
  • 美隊Chris Evans回應撞臉拜登!
    今年美國大選經過數日漫長開票後,結果終於在8日凌晨出爐,由民主黨正副總統候選人拜登
  • 喬·拜登:美國第46任總統宣誓就職
    ,78歲的拜登在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羅伯茨帶領下完成宣誓。他隨後發表約20分鐘的就職演講,稱美國當前面臨著新冠疫情肆虐、社會不平等加劇、系統性種族主義問題、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危機與挑戰。拜登呼籲國家團結,同時表示將打擊政治極端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和國內恐怖主義。當地時間1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山,拜登在美國第46任總統就職典禮上發表講話。
  • 學者:莫悲,讓子彈飛!
    也有聲音認為川普不會就此放棄美國,正義力量正在聚集。旅居澳洲的學者林松接受媒體採訪時形容「讓子彈飛」,勉勵大家不要悲觀,川普陣營正蓄勢待發。大家靜觀其變目前美國分成支持川普和反對川普兩派,林松留意到,反對川普的人未必支持拜登,認為「拜登是一位弱勢總統,上臺後能否令美國強大,大家都對此存疑,即使反對川普的人也未必看好拜登」。
  • 拜登首次對平壤出手!
    報導稱,這是拜登領導的美國政府首次對平壤採取行動。外媒稱,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進行到第二天。會上為朝鮮的對韓、對外工作指明方向。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賴斯則表示,拜登政府不會「過早」與朝鮮接觸。
  • 一反常態,美國打算優先向非裔美國人提供新冠疫苗
    奉行「美國優先」政策的川普,一定程度上被視為美國保守派白人群體的代言人。
  • 40萬美國人已經死亡!拜登:這比美國在二戰期間死亡總人數都多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侯雅齡】「拜登總統為美國人描繪了一個嚴峻局面」,「今日俄羅斯」(RT)21日報導稱,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美國將面臨嚴峻的形勢
  • 「亞洲沙皇」來了?
    活躍在智庫這些年,坎貝爾一直將中國和亞洲作為他的主要研究對象,在《外交事務》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影響力最大的,要數2018年他和拉特納合寫的《思慮中國》,當時引發了一場關於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是否失敗了的中美學界大討論,王緝思、約瑟夫·奈、芮效儉、託馬斯·克裡斯滕森等學者均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