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說殯葬,我們怎樣來紀念已故的親人?先來看看國外的一些案例,開開眼。
相比較發達國家千奇百怪的殯葬創意,中國的新型葬式才剛剛起步,不過隨著殯葬改革的推行,現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墓園開始研發推廣綠色環保的節地生態葬,市民也逐漸接受這種有別於傳統「厚葬」理念的形式。
目前本市各大經營性墓地90%以上為節地墓型,除了傳統墓碑小型化,其中有近20%左右的創新型葬式供市民選擇。
一般傳統墓碑價格在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節地生態葬價格相對低廉。比如福壽園面向癌症俱樂部患友的公益花壇葬,800元一位。福壽園海港陵園沒有獨立墓碑的樹葬,980元一位。一般壁葬2-3萬元左右。
花壇葬逝者的骨灰被放在可降解的骨灰罈中,深埋於花叢之下,每個花壇葬穴位僅佔地約0.05平米左右。
花壇中的石碑上可鐫刻所有逝者的姓名,方便後人前來祭掃。
一段時間後,骨灰罈將溶解在土壤中,逝者回歸自然,土地可循環使用。
樹葬不用骨灰盒、不立墓碑,有的甚至不刻故人的名字。只憑樹木旁邊刻有編號的小石碑,找到自己的親人。
樹葬通常選用龍柏、五針松、香樟等常青植物。佔地不過1平米,卻能安葬幾十穴骨灰。通過樹木生長的方式將「生命」延續。
草坪葬可降解骨灰罈落葬後,地面以草皮覆蓋,有些地表不留碑和標誌物,鐫刻逝者姓名在統一紀念碑上。有些有獨立小碑供後人觀瞻。
不少墓園會在每年冬至、清明前後,為選擇了節地生態葬的逝者家庭舉行莊嚴肅穆的集體送行儀式。
松鶴墓園、福壽園等規模較大的墓園,還會將低保家庭、支出性貧困家庭、優撫對象等特殊困難群體納入公益安葬範圍,實行部分費用減免或全免。
將骨灰盒嵌在牆壁內的喪葬方式。一堵壁葬牆可安置幾十乃至幾百個骨灰盒,存放量極大,又節約土地。
建築形式十分豐富,有迴廊式、亭子式、四合院式、多層式等。
海葬將骨灰撒入大海,解決了骨灰的終極處理問題,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節地生態葬。
1991年3月19日上海首次舉行骨灰撒海儀式以來,共舉行266次骨灰撒海儀式,有24511戶家庭參加,超過三萬具骨灰撒向大海,節約土地超過125畝。
為了鼓勵骨灰撒海,市政府先後提高海葬補貼標準,目前每位海葬者補貼2千元。並每年舉行隆重的公祭儀式,集體祭奠為節地環保做出貢獻的海葬選擇者。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上海廣播記者,帶您換個角度看新聞。
長按二維碼關注話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