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孫同學和幾個離家鄉較遠的同學用網上祭祀的方式緬懷先烈和逝去的親人。
清明節前夕,紹興市越城區的蔡女士在家中將一束菊花擺放在父母的遺像前,深深鞠躬,以表思念。
今年3月21日,蔡女士徵得其他家人同意後,帶著父母的骨灰,來到位於浙江溫嶺的中國海事碼頭,參加了由省裡舉辦的海葬儀式,將父母的骨灰撒進大海。
記者日前從紹興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了解到,近年來「節地生態葬」在紹興已經漸成新風尚。據統計,2007年4月《紹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快殯葬改革全面推行生態化葬法的實施意見》頒布至今,紹興已經有35959位逝者實行了綠色生態化葬法。
「近年來,綠色生態殯葬理念逐步得到群眾認可,紹興倡導的綠色生態化殯葬主要方式是把人的遺體火化後,通過草坪葬、水葬、樹葬、壁葬、塔葬等不佔地或者少佔地的方式處理骨灰,具有環保、低碳、節地等優點。」殯葬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紹興從2012年開始推出海葬活動,海葬也逐漸成為我市葬法的一種新選擇。截至目前,紹興共有21位逝者實施了海葬;採取樹葬形式的有66位;壁葬的有2500位;塔葬的有700位及其他3萬多位採取如安息堂骨灰存放等形式的綠色生態化葬法。而今年3月在溫嶺舉行的海葬儀式中,紹興有4戶家庭參加。
殯葬方式正在向綠色環保靠近,祭祀方式自然也是越來越文明。記者了解到,紹興從去年起推出了「越州祭祀網」3D實景展示公墓,無法回鄉祭掃的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表達對過世親人的思念。此外,紹興文明網也推出了「網上祭英烈」頁面,截至4月3日早上8點,已有7萬餘人在網上向英雄烈士們表達了哀思。(紹興晚報 記者 李穎 文 黃霄 攝)